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文旅

初行白岳听道音
2025年11月19日 08:14 陇西郡内省堂微信公众号

  随海外华文媒体走读安徽的脚步,午后三点,我与中新社安徽分社和海外华媒的朋友们一同踏上了齐云山的石阶。在此之前,这座与黄山隔江相望的道教名山,于我而言不过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丹霞地貌”的冰冷标签。直到悬崖村的汪平福——大家口中亲切的“福哥”,用他带着徽州乡音的讲解,为我解锁了这座山温热的灵魂。

  十一月的皖南天光微沉,阴天的凉意浸在空气里,齐云山的石阶被山间潮气润得温润。福哥走在最前,有力的手掌抚过路边的青石板,“你们看这石阶,不是机器凿的,是祖辈一锤一錾修出来的,从山脚到月华街,整整三千六百级。”他的指尖划过石阶缝隙里的青苔,“以前香客多,石阶被磨得光溜溜的,这些青苔是近些年生态好了才又长起来的。”我蹲下身细看,青灰色的石板上,青苔像淡绿色的绒毯,与远处丹霞山体的赭红色相映,倒像是大自然亲手调就的水墨丹青。

  行至望仙亭时,登山不过半小时,阴天里的云层虽薄却均匀,如一层轻纱笼在山间,将远处的山峰晕染成柔和的剪影。福哥带我们到张三丰羽化的地方,讲解了道士行礼的手势和两边水池的八卦图形,他向大家普及了易经的基础知识。我望着云霭中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忽然明白,网上那些航拍镜头里的齐云山,少了这份云起时听故事的韵味,终究是隔了一层。

  月华街是齐云山的核心所在,青瓦白墙的民居顺着山势铺开,与道教宫观错落相依。福哥指着对面写有丁復先三字的房子说,我小时候就在那长大的,1972年建造与我同龄,福哥是地道的守山者,从最初的导游到现在的文化讲解员,他见证着这座山从“养在深闺”到“走向世界”。“以前来的多是香客,现在有这些海外媒体,能把齐云山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比啥都强。”他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里都透着自豪。

  最触动我的是山壁上的那方“寿”字石刻。福哥说,这字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书,历经八百年风雨,笔画依旧苍劲。“道教讲‘道法自然’,齐云山的美,就是山与水、人与道的融合。”他指着宫观旁的古梅树,这棵榔梅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是世界唯一一棵古榔梅树,现在还能结果。听着福哥的讲解,摸着石刻上被岁月磨平的棱角,才真正感受到“道”的深意——它不是高悬的教义,而是藏在山石草木、烟火日常里的生活哲学。

  下山时天色渐晚,薄云未散却愈发通透,丹霞山体的轮廓在云隙间愈发清晰。来自德国开元媒体集团新媒体蔡明财编辑边走边与福哥探讨着如何用海外读者易懂的语言讲述齐云山的故事,回望这座浸在暮色与薄云里的山。网上的资料终究是冰冷的,而此刻我心中的齐云山,有云的轻盈、石的厚重、茶的甘醇,更有福哥口中那些带着温度的故事。

  这场初行,让我懂得,所谓“走读”,便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耳朵聆听故事,让那些曾经遥远的风景,真正走进心里。而我们这些海外华文媒体人,便是要把这山间的道音、徽州的文脉,轻轻拾起,讲给世界听。(作者:李光浩)

责任编辑:朱孔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