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要闻

安徽景区提质观察:“百景提升”行动如何唤醒文旅新活力?
2025年09月26日 16:12 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9月26日电 题:安徽景区提质观察:“百景提升”行动如何唤醒文旅新活力?

  记者 张强

  数字背后是机制的革新,游客体验的提升源于发展理念的重构。

  从夜游光影到AI导游,从非遗活化到“席地而坐”,安徽正以一场覆盖全省的景区“强基焕新”工程,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年全国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培训班现场。中新社记者张强 摄

  9月22日至25日,2025年全国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安徽合肥举办。这场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主办的培训班,选址安徽并非偶然。

  近年来,安徽以“百景提升”行动为抓手,推动旅游景区从“颜值”到“价值”的全面跃升,为全国景区提质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安徽省委、省政府把文旅产业作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集全省之力前瞻思考、系统谋划。从黄山之巅到淮河两岸,一场以质量为导向的景区革命正悄然改变着安徽旅游的生态与格局。

  顶层设计:一盘大棋局的开启

  “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多”“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这番话,为安徽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

9月16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木梨硔村出现磅礴壮美的云海景观。中新社发 施亚磊 摄

  2024年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安徽省“百景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完成120家A级旅游景区提升工作,力争新增4A级旅游景区10家以上。

  这项行动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重构。安徽省政府将“百景提升”行动纳入重点工作,实行月度调度,“一景一案”改造提升。安徽对该省713家景区的运营现状、产品业态和发展需求进行全面摸底,编制招商项目册,积极引进景区“合伙人”。这种全省一盘棋的推进力度较为少见。

  效果已经显现。2025年1月至8月,全省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和门票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1%、12.4%。旅游景区正成为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赋能:从“看风景”到“重体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让文化“活”起来,是景区提升的关键。安徽的做法是:让文化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

2月11日晚,在位于歙县的徽州古城内,民众驻足欣赏徽剧表演。中新社记者 储玮玮 摄

  在徽州古城,瞻淇鱼灯、汪满田鱼灯、大阜布龙等非遗巡游表演已成为常态。2024年以来,这里累计吸引游客超100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50亿元。非遗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是融入游客体验的每一个环节。

  三河古镇打造“三河明月夜”夜游光影体验产品,以小南河上的6座桥为载体,融合声、光、电等体感元素,通过智能操作端实现夜游船场景感应与灯光总控。

三河古镇江淮民居和穿城而过的小河互相映衬,美景如画。中新社记者韩苏原 摄

  2025年,三河古镇通过“沉浸体验+文旅”消费新模式,打造“巳巳如意?烟火三河”等系列产品,登顶抖音热榜,构建“游览+消费+体验”的夜间经济闭环,9月起结合现有项目创新打造“沉浸式古镇剧本游”项目,破解项目运营痛点,助力古镇文旅业态升级,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创作及各项筹备工作,即将上线。

  2025年前9月该景区接待游客365.89万人次,同比增长19.17%,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约3.5亿元,游客平均游玩时长延长3-5小时,夜间经济贡献率提升至35%。

  齐云山景区创新推出“白岳夜逍遥”夜游品牌,涵盖打铁花、汪满田鱼灯、喷火等非遗项目,构建“日游+夜娱”全时态体验体系。今年以来,该景区接待游客和门票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1.92%和38.27%。

  宣纸文化园打造“元宇宙造纸工坊”“纸山行旅”等沉浸式项目,建成6家“泾喜”主题文创店,研发300余款“可带走的宣纸”,销售额近200万元。文化以创意的方式被“带走”,延长了旅游消费链条。

  科技赋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必备基建”

  当AI遇上旅游,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黄山风景区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黄山AI旅行助手作为国内首个旅游目的地垂直大模型智能体应用,已全面接入DeepSeek,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包括AI智能购票、识景讲解、伴游讲解等九大功能,自2024年4月上线以来,已累计为150万游客提供了超过600万次咨询服务。

黄山游客试穿登山外骨骼设备。蔡季安 摄

  智能登山杖、髌骨带、膝关节外骨骼及“机器狗”等产品在黄山公开测试并走红网络。景区还成功开辟4条无人机物资运输航线,累计运输物资360万斤,解决了高山物资运输难题。

  在池州市蓬莱仙洞景区,全息投影技术动态展示地质演变和上古神话传说,改变了传统溶洞“灯光染色+人工解说”的粗放模式。科技让亿万年的地质奇观“开口说话”,游客在游览中自然接受地质科普。

  安徽正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印发《安徽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编制安徽省《智慧旅游景区要求与评价》。智慧旅游不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提升游客体验的工具。

  服务升级:“席地而坐”背后的标准重构

  景区的发展,为的是服务美好生活,关键在于完善旅游体验细节。安徽在全国首创“席地而坐”景区标准,开展“最干净景区景点”推选,让游客真正能够“坐下来、慢下来、留下来”。

游客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古村落游玩。中新社发 施亚磊 摄

  西递景区制定“七无四显一不超”保洁标准(七无:广场无泥灰、路面无污垢等;四显:石板显原色、水体显青色等;一不超:旅游线路上的垃圾落地不超过5分钟),这一标准被写入《皖南古村落型景区“席地而坐”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安徽牵头编制首个全国文明旅游行业标准,创新开展“人人都是迎客松”文旅志愿服务活动。春节、“五一”假日期间,多地党政机关停车场免费、机关食堂变身“游客餐厅”等暖心服务,获得游客点赞。

  硬件设施也在全面提升。“百景提升”行动推动提升了景区绿化及文化景观1100余处、旅游厕所300余座、停车场120余个,新增休憩座椅、凉亭近1200个。霍山大峡谷漂流景区新增停车位1300余个,鸡笼山景区配置充电桩124套,这些细节改变正悄然提升游客体验。

  业态创新: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

  摆脱“门票依赖症”,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安徽通过业态创新,推动旅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安徽黄山日出。黄山风景区供图

  九华山、黄山风景区打破传统观光类景区发展瓶颈,积极开拓住宿、餐饮、购物等消费产品,今年上半年企业净利润分别登上全国景区类上市公司第二位、第三位。

  琅琊山景区去年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六艺”主题产品设计,将静态景观转化为动态参与场景,游客平均停留时长从2.1小时延长至7.8小时。2025年1-8月,景区实现旅游总收入4805.68万元,其中二次消费金额达到3148.52万元,占比飙升至65.5%,创下历史新高。

  芜湖古城举办魔法音乐会、新春嘉年华、长江青年潮玩节等活动,2025年1月至8月累计接待623.8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倍。丰富的业态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激发了消费活力。

  安徽还持续迭代升级“欢欢喜喜过大年”“春游江淮请您来”“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三项贯穿全年的文旅消费活动。其中“520安徽文旅”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文旅热词,不到3年间,全网曝光量超10亿,参与人次逾8千万,拉动消费超300亿元。

  区域联动:“串珠成链”的风景道体系

  旅游景区不是孤立的点,而是需要串联成线、编织成网、全域联动。安徽创新开展全省旅游风景道建设,制定《安徽省旅游风景道认定基础条件》,从必备条件、资源品质、旅游交通等八个方面提出建设指导。

皖南山道。钟欣 摄

  皖南川藏线、中国红岭公路、世界遗产风景道、大别山风景道等一批旅游风景道,充分发挥了“串珠成链”作用,推动沿线旅游景区集聚发展。

  江淮分水岭风景道420公里长的主线,如一根多彩的丝线,串联起沿线100多个景点,让人徜徉在山水画廊之中。平天湖景区通过“天路”网红打卡点的打造,带动区域旅游整体提升。周边酒店网络预订量增长两倍以上,入住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

  这种全域联动思维,打破了过去景区“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资源共享、客流互导的良性发展格局。

  从黄山之巅到淮河两岸,从古城巷道到现代文创园,安徽旅游景区正在经历一场质变。

  “百景提升”行动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邵海卫说,安徽将重点发展“新供给”、构建“新模式”、打造“新场景”、提升“新服务”,推进旅游景区强基焕新。

  安徽的实践表明,景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赋能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硬件提升与软件升级齐头并进,单体打造与区域联动同步推进。这场发生在江淮大地的景区质变,正为全国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安徽方案”。(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