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8月11日电 (记者 张俊)8月10日,第七届智能教育论坛暨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在合肥启幕。来自全国的500余名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应变转型跃升 智能时代的教师发展”主题,共话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与科大讯飞联合主办,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承办,旨在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推动智能技术与教师发展深度融合。

技术赋能下的教师角色重构
开幕式上,教育界权威专家聚焦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命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强调,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的核心价值,“教师应转向高阶引导者,善用大数据把握学情,让技术服务于育人本质”。他指出,师生互动的温度与个性化指导的深度,仍是技术难以企及的教育内核。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钟晓流表示,协会已启动多项教师发展计划,未来将依托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整合产学研资源,汇集各方的智慧力量,为教师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聂小林高级副总裁介绍了科大讯飞在赋能教师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实践,表示将持续投入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同时,作为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他表示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促进各方资源的深度对接与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智能时代的教师发展。

从“知识传授”到“智慧启迪”的转型
主旨报告环节,专家学者深入剖析教师发展的关键议题。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提出,生成式在线课程正打破传统教师培训的局限,“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智慧,让教师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创新”。
江南大学陈明选教授则从角色升维、能力重塑、发展路径三方面构建转型框架,他强调:“技术是工具,教师的核心价值始终是‘育人育心育智’,唯有教师能点燃心灵、启迪未来。”
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阐述了“智能的教”与“智慧的教”的核心差异,并提出大模型赋能教育的关键在于重构“问题驱动”的教研范式,将教师角色转型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人机协同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智慧启迪的跃升。
段元丽副局长重点介绍了蚌埠市通过创新协同联动机制、数据驱动教学模式、智能精准研修路径、数字化评价体系等四大举措,有效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蓝皮书勾勒智能教育发展蓝图
会上,《2025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正式发布。发布仪式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钟晓流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陈丽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聂小林、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教授、原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邦奇教授共同启动。
《2025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围绕智能技术支持的教学、研究及教师队伍治理等教师发展的核心场景,结合国内外大量实践案例分析,系统梳理了智能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深入剖析了智能时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相关要求、路径与策略;探讨了教师人工智能伦理安全要求,以及人机协同背景下引发教师关切的热点问题。此外,蓝皮书还收录了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的实践案例。
优秀案例表彰环节,西南大学刘革平教授公布了入选《2025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的12个优秀案例名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秘书长许林和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邦奇教授为优秀案例代表颁发证书。
大会还举行了圆桌论坛,高校专家与中小学管理者展开深度对话。此次论坛通过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联动,既明确了智能时代教师发展的核心方向,也提供了从理念到落地的完整解决方案。(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