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8月6日电 (洪心钰)近年来,黟县渔亭镇考川村与汪村村以党建为纽带,用一次次联合会议、一场场党员互助,把“各自为战”的发展困局,走成了“抱团前行”的共富坦途。

汪村村的香米,是这场协同发展的“敲门砖”。这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村落,土壤里富含的微量元素,成了香米的“天然养分”。2023年,村“两委”带着村民试种香米时,不少人心里打鼓:“普通水稻种了一辈子,改种香米能成?”村“两委”却铁了心,带着村民跑市场、请专家,定下“生态优先、品质为王”的路子——选育优质品种,不用化学农药,全靠绿色防控技术护苗。
那一年,1.8万斤金灿灿的香米丰收,村集体一下子增收9万元。村民李大叔算过一笔账:“以前种普通水稻,受天气等各类因素影响,常常有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种香米后,一亩能多挣200余元,土地真成了‘聚宝盆’!”2024年,汪村扩大种植规模,产量涨到2万斤,集体增收12万元,香米的甜香里,飘出了好日子的味道。
“咱村的地能不能种香米?”考川村“两委”带着党员和种植大户,一趟趟往汪村跑。在汪村的稻田里,从浸种育秧的水温控制,到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制剂配比,每个环节都有“技术交底”;在村集体仓库里,包装成本怎么压、线上渠道怎么拓,这些“产业机密”也被毫无保留地掏了出来。
“汪村党员跟我们说,‘学经验不是抄作业’,得看自家地适合啥。”考川村种植大户笑着说。两村一起请来了农业专家,给考川村的土壤做了“体检”,分析了气候数据,最终圈定50余亩试验田。2024年春耕,汪村的“技术智囊团”三次上门,手把手教村民育秧。
如今,考川村的试验田里稻浪翻涌,预计亩产超400斤,按市场价算,50余亩试验田能为村集体增收近2万元。(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