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15日电 (程婷婷)在黟县宏潭乡竹溪村的西红柿试验田里,几名在村党员身穿红马甲正细心地在田间锄草,呈现出一派夏日农作的热烈氛围。

近年来,宏潭乡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紧盯农资供应、惠农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党员干部们深入农资经营门店、田间地头,检查农资产品质量,确保农户用上“放心种”“放心肥”。同时,创新运用“大数据+铁脚板”监督模式,让惠农补贴精准发放至农户手中,打通惠农“最后一公里”。
在产业发展方面,党员们更是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竹溪村副书记朱菲带领全村实施西红柿新型品种改良计划,引进优良高产品种,为村集体经济收益打好稳固基础。佘溪村党支部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打造黄花菜种植基地,吸收7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户累计增收1.8万元。宏潭村党支部大力创新发展共富工坊车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带动周边5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4000余元。
为破解优质农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难题,一批思维活跃的党员骨干积极拥抱新业态。他们带头学习电商运营,主动对接外部市场资源,为宏潭乡的茶叶、香榧、中药材、特色养殖产品拓展销路,让“宏潭味道”走出大山,赢得市场青睐。
为了提升农户种植管护技术,宏潭乡党员干部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邀请专家学者与本地“土秀才”“田专家”为农户授课。同时,组建农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田间“小课堂”、村组“户主会”等方式,累计为农户提供120余人次田头指导,服务农户约118户,帮助解决种植技术难题。
此外,宏潭乡党员干部还积极落实“田长制”,构建起覆盖全域的耕地保护网格。他们化身“瞭望哨”,每周例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去年,全乡共整治撂荒地743.17亩,让闲置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完)
责任编辑:傅天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