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15日电 这个暑假,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理响?江淮”理论宣讲社会实践团队立足专业特色,以“思、讲、传、做”为线索指引,面向青年群体开展一系列理论宣讲活动。
在红色足迹中叩问初心
“这里一共陈列了六千多名烈士的名字。”讲解员侯家莲的话语在芜湖烈士纪念馆展厅中回荡,团队成员们驻足于烈士名录墙前,目光掠过一个个镌刻在墙上的名字,久久沉默。
团队成员黄珂萱在革命烈士承小多的事迹展前停下脚步,这位为抢救集体财产不幸遇难的青年,年龄与她相仿。“他用生命诠释了‘集体’二字的重量,这就是年轻共产党员的担当。”黄珂萱一边参观一边记录。
当走到中共安徽省委首任省委书记王步文的展区时,展柜中“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手稿复印件,让在场成员深受震撼。1931年,王步文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就义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还嘱咐妻子“教育好孩子,继续革命”。“这些名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滚烫的青春。他们用抉择告诉我们,信仰能有多坚定,初心能有多炽热。”队员徐远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在青春传声中播撒火种
“于敏先生三次从死神边缘走过,每次醒来第一件事,都是问‘氢弹研究进展如何?’”在芜湖市瑞东园社区暑托班的课堂上,黄珂萱讲述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的故事,三年级学生甘子秋瞪大了眼睛,听得格外专注。
这场以“氢弹研制背后的青春抉择”为主题的活动以宣讲和互动的方式徐徐展开。当播放于敏家徒四壁的纪录片截图时,小学生项钰婷小声问宣讲员黄珂萱“爷爷为什么不把奖章挂起来呀”,黄珂萱笑着解释“真正的荣誉在心里,不在墙上”。在“算盘体验”环节,孩子们亲手用算盘演算复杂算式,体会到“当年用算盘算出氢弹数据”的科研前辈的日常。“长大我要像于敏爷爷一样,做对国家有用的人!”甘子秋举着算盘大声说。

在接续传播中坚定信念
“感谢你们的红色宣讲材料的赠予,这些资源让我们有更多精力投入支教!”六安叶集区支教团队的回复,让团队成员倍感温暖。这个暑假,团队整合前期宣讲中打磨的教学课件、微视频等资源,陆续发送至六安市、淮南市等各县区多支支教团队,内容涵盖红色故事解读、科学家精神案例、理工小实验教程等,为基层理论宣讲与科普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不同于传统的“送课下乡”,这些资源注重“轻量化”与“互动性”:既有于敏事迹宣讲的完整教案,也有“算盘演算”“机翼原理”等互动环节的操作指南,方便支教老师直接取用。“我们希望做‘搭桥者’,让优质内容触达更多青少年。”团队队长李婷婷说。如今,这些红色宣讲资源已在10余个基层阵地落地,成为理论宣讲的“移动课堂”。
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讲的是故事,传的是精神,做的是担当,这就是新时代青年的思政课,在行走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