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15日电 盛夏,安徽师范大学的学子们走进社区巷陌、深入校园课堂。他们将实验室的奥秘转化为孩童易懂的语言,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可触摸的体验,在科技与教育融合的道路上留下青春足迹。
小展位点亮前程星光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的操场上,安徽师范大学“助海入流,专业扶枝”团队的16个彩色展位前早已排起长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学编程吗?”“小语种就业除了翻译还有别的方向吗?”高三学子们攥着志愿填报指南询问。
志愿者们搬出精心制作的专业手册,用彩笔圈出核心课程,指着校企合作案例照片讲解就业前景。化学专业的同学拿起分子模型教具,现场演示“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联;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播放留学生交流视频,让同学们直观感受跨文化沟通的魅力。“学长学姐说”互动区里,刚获得保研资格的同学分享着在大学学习逆袭的经历。

小实验播撒科学火种
芜湖市龙华社区的活动室里,三十双眼睛紧盯着大屏幕——当动画演示的原子模型发出蓝色微光,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哇”的惊叹。安徽师范大学“核梦初心”宣讲团正与安徽省核科技馆的老师们联手,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核能奇妙夜”。
“大家看这个安检仪,其实里面藏着核技术的小秘密哦!”宣讲员举起机场安检的示意图,将核辐射探测原理拆解成“看不见的安全卫士”。互动环节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辐射监测仪,当检测到香蕉(含天然放射性物质)时仪器发出滴滴声,现场爆发出阵阵欢笑。
“核力碳达峰”主题环节里,志愿者播放了核聚变发电动画。当讲到“中国科学家用40年建成人造太阳”时,一位小女孩突然站起来:“我长大了要造更厉害的核电站!”赢得满室掌声。

小课堂育出成长新苗
宿州市汴北社区的老槐树下,“小津花”志愿服务团的红色旗帜在风中飘扬。这是该校化材学院学子连续第二年来到这里。
“看,柠檬也能发电!”志愿者用导线连接柠檬和小灯泡。今年升级的课程表上,16个课时被精心分成三大模块:上午的化学实验课上,孩子们用紫甘蓝汁检测水质酸碱度;下午的非遗课堂里,剪纸传承人手把手教大家剪“吉祥结”;傍晚的安全教育课上,民警结合案例讲解防溺水知识,志愿者们则用情景剧演绎“陌生人搭讪怎么办”。
随着“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挂牌,校地双方共同制定的长效帮扶计划正式启动。从志愿咨询,科普宣讲,支教课堂,安师大学子用青春热忱编织起科技与教育的纽带。这些散布在江淮大地的实践站点,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中读懂教育的温度与科技的力量。(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