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浩荡,淮水奔流。
当全国经济复苏的号角声渐起,安徽以一份“6.2%”的增速答卷,在长三角擂响奋进的鼓点。
一季度GDP突破1.2万亿元,增速居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首;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0.1%,重大项目开工率96.8%,外贸增速13.1%领跑中部……
一连串“全国第一”的背后,是安徽立足产业基础、紧扣政策主线、深化开放协同的系统性实践。

站在二季度的门槛上,这片土地正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将一季度的“起势”转化为全年的“定势”。
动能向新:产业升级的硬核支撑
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汽车产量76.1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37.92万辆,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安徽在汽车产业转型上的持续深耕:奇瑞、江淮等本土车企加速电动化布局,头部车企在安徽布局基地等新增产能释放,形成传统与新兴并进的产业格局。

安徽省统计局副局长陶宗华在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动能向新向优的特征明显。”
在对细分发布的洞察间,我们不难发现,动能向新向优的基础是数据的不断攀升,其间映射的更是技术的创新迭代:
一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增速高于规上工业10.9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0.3%。
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31.7%,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1.1%。
在出口领域,“新三样”表现尤为抢眼: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电动汽车出口额172.7亿元,同比增长58.3%,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提升至12.8%。
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样显著。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从上年同期的26.7%降至23.1%,反映出安徽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上的成效。
这一升一降之间,恰如黄山奇松与云海的共生——既有新兴产业的破土而出,也有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
“要深入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充满信心、看到机遇、保持清醒、精准发力、务求实效。”
在23日下午的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的发言为产业升级定调。
从实践到指示,再到实践,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5%以上增长目标”,正通过汽车产量、高技术制造业增速等硬核指标的突破,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发展实绩。
制度向优:治理变革的系统发力
回顾一季度,安徽好消息频频。
在这些成就中,安徽经济治理的确定性,体现在两组关键指标:
一季度全省首批重大项目开工率96.8%,总投资4057.5亿元;2月“挖掘机指数”以57%的开工率居全国第一,压路机、搅拌站工作量同比增幅分别达869.23%和458.25%。
数字背后,是安徽“季度工作会议”制度形成的闭环机制——通过常态化调度、清单化推进,将政策效力转化为项目落地速度。
民营经济成为制度创新的最大受益者。数据显示,一季度规上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5.5%,较上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0.4%,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
这一活力的释放,源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徽商产业基金首期30亿元定向支持科创企业,政务服务“皖企通”平台实现政策兑现“免申即享”,民营企业出口退税平均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
4月22日省委书记梁言顺与浙商总会企业家的座谈,展现出安徽深化区域协同的战略眼光。
此次对接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等领域,与安徽既有的产业基础形成互补。

这不由让我们想起,徽商总会会长杨元庆在2025徽商大会上直言:“安徽打造‘三地一区’的战略定位,为徽商回归创造了历史机遇。”
良好服务和政策的背后是“十四五”以来,安徽亿元以上徽商回归项目累计到位资金4373亿元,2024年仅沪苏浙地区就贡献894亿元。
“信心、机遇、清醒、精准、实效”——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五个关键词,在制度创新中具象为“季度调度+要素保障”的治理范式。
正如梁言顺所强调的“精准发力”,从57%的挖掘机开工率到96.8%的项目落地率,皆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生动写照。
开放向联:外内循环的战略破壁
作为内陆省份,安徽的开放答卷令人瞩目:一季度进出口总额2153.3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居中部六省第一。
合肥海关副关长何永佳在发布会上披露关键细节:“全省汽车出口近七成流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汽车零配件超五成出口金砖国家;自东盟进口电子元器件数量翻番,贡献率达72.5%。”

这种突破依托于通道建设的实质性进展。中欧班列“江淮号”一季度开行密度增至每周12列,覆盖18个国家;芜湖港至东盟直达航线实现“抵港直装”,物流时效压缩40%。
在产业端,合肥集成电路企业与马来西亚封测基地形成跨境链条,带动相关产品进出口增长38%。
对内开放同样呈现纵深推进。2025徽商大会签约24个回归项目,总投资376.3亿元,涵盖新能源、文旅融合等领域。
在消费市场,“徽动消费”系列政策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077.7亿元,增速5.8%高于全国;服务性消费占比提升至39.9%,文化娱乐消费增长10.3%。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4.9%和6.2%,为内需市场注入持久动力。
围绕“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的目标,安徽动作频频:从4月22日浙商总会对接,到4月26日科交会启幕;从全球徽商“回归潮”到“新三样”出口激增58.3%,每一步都紧扣“稳中求进”总基调。
正如省政府工作报告所要求的“争取更好结果”,安徽正以13.1%的外贸增速和376.3亿元徽商投资,进行内陆开放的破局实践。

长江浩荡,不舍昼夜;淮水奔流,终成沧海。
安徽经济的“开门红”,是立足产业根基的稳扎稳打,是坚持制度创新的久久为功,更是深化开放协同的战略抉择。
从季度工作会议的常态化调度,到徽商基金的长期性布局;从“新三样”出口的结构性突破,到民生支出15.5%的刚性增长,每一步都彰显“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发展定力。
正如省委书记梁言顺所强调:“要充满信心、看到机遇、保持清醒、精准发力、务求实效。”
从一季度的徽商大会,到二季度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这片土地正在书写内陆省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样本。(张雨生)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