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外贸增速放缓的讨论不绝于耳时,安徽却以13.1%的进出口增速领跑中部——这是实力还是运气?
2025年一季度,安徽进出口总值2153.3亿元,不仅在中部六省稳居榜首,更在全国排名同比上升一位至第九。
合肥海关副关长何永佳在发布会上直言:“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均居中部第一。”
但数字之外,真正值得追问的是:一个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的内陆省份,如何将“区位劣势”转化为“开放优势”?

纵观安徽外贸数字的不断攀升,答案或许藏在产业结构的裂变中。何永佳提到,安徽“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58.3%,汽车七成销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家电对欧盟出口连续15个月高增长。
当传统制造业大省河南、湖北仍在消化电子产业转移的阵痛时,安徽已悄然完成从“家电代工”到“新能源领跑”的转身。
提问更进一步,转型背后是否仅靠企业单打独斗?
合肥海关的“铁路快通”模式大幅提升中欧班列通关效率,RCEP原产地证书签发量增长24.8%,这些数据提示着另一层真相:制度创新与市场深耕的合力,才是破局的关键。
支点一:产业突围——从“家电大省”到“新三样”领跑
安徽外贸的“开门红”,首先源自产业的硬核转型。
何永佳列出的数据直指核心:一季度“新三样”产品(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电动汽车)出口172.7亿元,同比增长58.3%。这背后,是安徽从传统家电制造向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的跨越。
作为“家电大省”,安徽空调、冰箱对欧盟出口连续15个月快速增长,但真正撑起增速的却是“新三样”——
奇瑞等“皖军”车企将七成汽车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零配件超五成输往金砖国家,这种“以车拓链”的模式,让安徽从“内陆车间”变成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值得厘清的是,转型的阵痛与红利并存。不过,安徽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何永佳提到,安徽自东盟进口电子元器件数量翻番,贡献率达72.5%,这反映出本地配套能力的短板,但也催生了“进口补链、出口强链”的双向循环。
与此同时,家电、汽车等传统产业并未停滞:笔记本电脑出口增长31.2%,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占比全国第一。
从“代工贴牌”到“品牌出海”,安徽企业的底气来自持续的创新投入——一季度民企进口机械设备83.9亿元,增长19.3%,这是产业升级最直接的印证。
在这样的变化中,政策的精准滴灌不可或缺。合肥海关的“一企一策”RCEP享惠方案,让企业出口商品实现“即申报、即审核、即领证”;针对23个国家49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评议,则为“安徽智造”扫清障碍。
这一过程堪称“破壁出海”,而数据佐证了成效:一季度加工贸易增长59%,对进出口贡献度超六成。当制度红利转化为企业利润,产业升级便有了可持续的动力。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安徽对创新生态的长期布局。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9.1%,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全球市占率超30%,国轩高科动力电池装机量稳居全球前十。
这些“隐形冠军”的背后,是安徽将战新产业作为“首位产业”的战略定力。正如合肥一家车企负责人所说:“以前我们追着国际标准跑,现在我们的电池标准成了别人的参考。”这种角色的转换,才是产业突围的真正标志。
未来,安徽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新三样”的先发优势转化为持久竞争力。
目前,海关正围绕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开展监管创新,例如试点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制度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或将成为安徽从“单项冠军”迈向“系统优势”的关键。
支点二:市场深耕——136个国家的“生意经”
安徽外贸的高增长,离不开对全球市场的精耕细作。
发布会提到,一季度安徽与13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增长,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53.9%,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增长17.8%。
纵观全球市场,这组数据勾勒出一张“向西扎根、向东融通”的贸易网络——中欧班列覆盖20国161城,东盟电子元器件通过安徽工厂组装成“新三样”返销全球。
这种“买全球、卖全球”的格局,让安徽从内陆省份变身“陆权枢纽”。
其间,市场的选择充满务实智慧。在欧盟,安徽主攻家电和新能源汽车;在东盟,则聚焦电子元器件进口与光伏产品出口;对金砖国家,汽车零配件成为敲门砖。
“自东盟进口电子元器件翻番,直接拉动全省同类产品进口增长72.5%。”何永佳举例。这种“以资源换市场”的策略,既弥补了产业链短板,又锁定了出口份额。
而民营企业作为主力军(占比53.8%),凭借灵活机制在细分市场“见缝插针”——从波兰的电动滑板车到墨西哥的卫浴洁具,安徽制造正走进海外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关便利化是市场扩张的“基础设施”。合肥海关推行“铁路快通”模式,中欧班列始发站即可办结通关手续,应用率从不足10%提升至54.3%;RCEP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让企业享惠效率提升30%。
这些举措看似是技术细节,却直接降低了贸易成本。降本增效带来的可期成果是,当小企业也能轻松做跨国生意,市场的雪球自然越滚越大。
市场的韧性来自多元化布局。面对全球供应链波动,安徽没有押注单一市场:一季度对欧盟、东盟、金砖国家出口均两位数增长,且机电产品占比超七成。
如此“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让安徽在外部冲击中多了几分从容。
未来,市场的深耕需更多“绣花功夫”。
过程中,海关将指导企业用足RCEP累积规则,在区域内灵活布局产业链。例如,安徽的汽车企业可在泰国设厂组装,辐射东盟;家电企业则可借力中日韩供应链协同,提升高端产品竞争力。
当“借船出海”升级为“造船出海”,安徽外贸的底盘将更加稳固。
支点三:制度破局——从“通关便利”到“系统赋能”
安徽外贸的跃升,最终离不开制度的破冰。
对于海关工作来说,“智慧海关”与“智关强国”便是最为重要的呢日——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重构。
一季度,安徽加工贸易增长59%,保税物流增长13.8%,其背后是海关监管模式的革新: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简化料件调拨手续,保税维修业务从电脑零件拓展到汽车变速箱,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这些改革没有宏大叙事,却让企业真切感受到“制度红利”。

改革的刀刃向内,体现在对痛点的精准打击。针对中小民企“融资难”,海关推出“关税保证保险”,企业凭一纸保单即可替代现金担保;针对科研机构“通关慢”,建立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全省首单试点在合肥自贸片区落地。
比如,合肥海关扎实开展“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这种“蹲下来”的服务姿态,让政策从文件走进车间。

不仅如此,区域协同是制度创新的延伸。安徽作为长三角与中部崛起的“交点”,海关力推“联动接卸”模式,一季度业务量增长3.48倍;与上海海关共建保税展示交易机制,让安徽企业可在长三角全域灵活调配货物。
值得一提的是,省域副中心正在建设专业航空货运枢纽,这与合肥航空港形成“双枢纽”格局,让安徽从“长三角的腹地”变为“开放的前哨”。
制度的终极目标,是激发市场活力。安徽现有64家民营AEO(高级认证)企业,可享受48项通关便利。行业观察者介绍,当企业成为AEO后,通关时间将从3天缩至2小时,海外订单翻了一番。
这种速度变迁的优势,可以用“快人一步、胜人一筹”来形容。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更多企业从“跑流程”中解放出来,创新的种子便有了破土的可能。
安徽外贸的“开门红”,绝非偶然。从“新三样”的产业突围,到全球化市场的精准卡位,再到制度与区域的协同创新,三者交织成安徽从“内陆省份”向“开放高地”转型的底层逻辑。
当下,安徽正“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而未来,安徽仍需在长三角一体化与中部崛起战略中找准支点,让“皖美品牌”真正屹立于世界舞台。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安徽外贸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壁垒升级、区域竞争白热化,皆是必须直面的课题。
然而,正如一季度13.1%的增速所示,安徽已在这场变革中掌握了主动权。若持续以创新为刃、以开放为帆,其“万亿外贸”目标或不再遥远,而“中部第一”的位次,亦将成为新时代安徽精神的注脚。(张雨生)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