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4月22日电(项锦 张欣欣)一条共用道路引发的邻里纠纷,在村调解室的多轮沟通下化干戈为玉帛;一桩桩家长里短的矛盾,通过乡贤“润滑剂”的调和消弭于无形……走进埇桥区解集镇马台村,这里正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基层治理智慧,探索矛盾纠纷化解的“马台解法”。
马台村位于解集镇东侧,下辖5个自然庄、9个村民组,常住人口3805人。近年来,村民间因宅基地、共用道路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增多。对此,马台村创新组建“乡贤调解团”,吸纳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乡贤”担任“矛盾解锁人”。
马台村党总支书记李权介绍:“每个纠纷都有特殊性,就像每把锁需要专属钥匙。我们通过讲亲情、摆乡情、释法理,找到打开心结的关键点。”
这一工作法在实践中成效显著。2024年以来,村矛盾纠纷调处室成功调解27起纠纷,调解成功率100%,实现全年零信访。数据背后,是调解团队对每起案件的“精准把脉”,纠纷事实抽丝剥茧,对争议焦点条分缕析,既讲法律政策的“硬道理”,也讲乡里乡亲的“软情分”。
亲情乡情是化解矛盾的软实力,村民刘帅与刘正标的宅基地纠纷颇具代表性。两家共用道路原本仅容架子车通行,随着刘帅购置大型农用车辆,道路通行矛盾激化。刘正标在路旁种植的菜园成为“拦路虎”,刘帅为此找到村委会,希望村委会能出面调解。刘帅说:“当时情况就是这边路窄,大车过不去,对交通造成不便。”
调解团队了解情况后,抓住“发展需要”与“邻里情分”两个关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刘正标主动让出部分菜地,道路拓宽后大车畅行无阻。
马台村还设立了“矛盾纠纷调解室”,把调解桌搬到田间地头,开展“最美庭院”“好邻居”评选,用榜样力量滋养文明乡风。
基层治理不能只当“灭火队”,更要做好“育苗人”。李权表示,马台村在基层治理中,坚持以党建为核心,把“五老乡贤”作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基层矛盾纠纷比较复杂,需要“一把钥匙解一把锁”,通过亲情、乡情感化矛盾双方,以“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促成和解。未来将继续深化“乡贤+调解”模式,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