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香江,海风裹挟着紫荆花香,将一场蓄势已久的文旅之约吹向维港两岸。
4月14日,合肥以“香约合肥港好遇见”为名,在香港铺展出一幅横跨科技、人文与生活的城市长卷。
从合肥到香港,巢湖的烟波与维多利亚港的灯火在光影中交织,红磡码头的汽笛与科学岛的晨钟在时空里共鸣。
从包玉刚“叶落归根”的赤子情怀,到量子大道上跳动的创新脉搏,合肥携着千年庐州的文脉深根与“科创之城”的未来锋芒,向香港递出一封写满诚意的“山水请柬”。
这场推介会,不仅是一次文旅资源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血脉、文化与时代命题的双向奔赴——当香港的“狮子山精神”遇见合肥的“创新基因”,两座城的故事,注定要在历史的褶皱里写下新的篇章。
香江潮涌庐州情长:从合肥到香港的情感牵引
“合肥与香港虽远隔千里,却始终心手相连,共享开放包容的经济与文化氛围。”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海霞在致辞开篇的这句话,为两地文旅对话定下基调。
她以“三句话”铺陈合肥的城市特质——“城湖共生的诗意之城”“千年文脉的文化之城”“锐意创新的未来之城”,并直言:“我们诚邀香港同胞走进这座兼具科技活力与人文底蕴的城市,感受美景的诗情画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科创的澎湃脉动。”
这番邀请,恰与香港中国旅游协会理事长辛聪金的回应形成默契:“合肥的开放姿态与香港的国际视野,正在碰撞出文旅合作的无限可能。”
推介会现场,一部名为《合港·双城记》的合肥文旅宣传片,成为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镜头中,曾经的香港消防员,现在的合肥女婿王宏鹏立于包公园清风阁前,抚摩着园林中的石狮子感慨:“廉政公署的训诫与包公园的晨钟暮鼓,原来皆是同一脉清风。”
画面一转,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技术主任曹睿在合肥工业大学漫步:“二十年双城路,巢湖的月色早已融进红磡的潮声。”这些真实的人生切片,让地理的边界在文化认同中消弭。
正如曹睿在分享中所述:“合肥工业大学的红砖校舍与香港理工大学的红磡校园,是我人生年轮上并蒂的双生印记。”
非遗展区的互动,则将文化共鸣推向具象。当庐阳剪纸传承人丁建将一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中国梦》赠予香港嘉宾时,一位银发老者端详着剪纸中中国梦与建筑的镂空叠影,喃喃道:“中国红剪纸将中国梦创意表达,心中十分感慨。”
这种深层的文化呼应,恰与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的邀约相契:“无论您是钟情历史的探索者,还是向往山水的治愈派,合肥一定是值得您驻足品味的‘皖美’目的地。”
活动的尾声,巢湖民歌《绿浪滚滚迎面来》的旋律响起。非遗传承人雷玉君高亢的歌声中,香港市民陈女士轻晃身体跟着哼唱:“这调子让我想起新界的山歌调,都是劳动人民的生命律动。”
此刻,三轮“合肥有礼”抽奖送出的机票与酒店券,已从具象礼物升华为情感邀约。正如王海霞在致辞中所言:“便捷的交通正加速拉近两地时空距离。”
当幸运观众笑称“要带孙子去科学岛追光”,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已然在春天埋下希望的种子。
从情感牵引来看,合肥深谙情感共鸣非“灌输”而是“唤醒”。
在“双城记”宣传片中,王宏鹏凝视包公祠的晨光,感慨“清风明月才是最好的乡音”;曹睿立于巢湖畔,笑言“巢湖的月色已映亮心中的星辰大海”——
这些非虚构的人生切片,让推介会跳出了程式化的城市宣传,以真实个体的生命经验架起情感桥梁。
文脉为骨科创为翼:从人文到科技的底蕴招引
“合肥的文旅魅力,在于千年文脉与未来锋芒的共生。”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的推介词,以“科创科普游”“徽风皖韵游”双品牌战略切入,向香港游客发出三大主题邀约:
若钟情历史,可“漫步逍遥津听三国金戈铁马”;若追逐科技,可“在科学岛与科学家并肩追光”;若向往山水,则“泛舟巢湖看落日熔金”。
她特别强调:“全省首个文旅元宇宙将带您穿越唐朝,当一次玩家,做一回侠客。”这份底气,源自合肥“63个A级景区、13个大科学装置、151家民宿,3万多个市场主体”的硬核支撑。
香港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巧凌对此深表认同:“带香港学生参观科学岛时,他们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好奇,更是对中华创新基因的敬畏。”
科创与人文的融合,在非遗展区可感可触。当省级非遗传承人武建付将面塑“量子卫星”赠予香港青少年时,孩子们惊叹:“原来非遗可以这么酷!”
安徽青松研学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清则从产业角度补充:“我们正开发融合历史、非遗与科技的研学产品,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此番表述,恰恰印证了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会长林龙安的观察:“合肥证明了一座城市完全可以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成为科技革命的弄潮儿。”
曹睿的双城视角,为“底蕴招引”增添注脚。她以自身经历串联起两座城的科技脉络:“在合肥科技馆听稳态强磁场讲解时,我总会想起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智能穿戴研发——同样的技术,正在双城书写不同的应用篇章。”
这种“殊途同归”的共鸣,让香港研学机构代表当场表示:“今年暑期就开合肥科创科普游专线,让香港孩子亲眼看看‘人造小太阳’的科学奥秘。”
数据成为最有力的说服者:合肥63个A级景区中,15个深度融合科创元素;2024年“科创科普游”接待量突破609万人次。
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以“科创+文旅”的实践总结道:“我们正以‘国际科创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让科技可触摸、让历史可穿越。”
在科技与人文的共振中,我们不难看出,合肥的创意,在于将文脉与科创的“跨界共生”演绎为可触可感的体验。
推介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门等合肥科创地标成为剪纸内容,市民惊呼“原来剪纸还能有这样的打开方式”;推介中“元宇宙穿越盛唐”的构想,带游客在数字空间中与李白对饮——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创意,实则是对“文化何以当代”的深刻回应。
场景为舟生活为锚:从旅居到生活的场景吸引
“合肥的文旅场景,既是科技应用的试验场,更是人间烟火的栖息地。”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以“科创Citywalk”线路为例,邀请香港游客“在骆岗公园城市会客厅感受科技光影,在罍街夜宵江湖品味小龙虾的酣畅”。
她特别强调:“合肥的烟火气藏在巷弄深处——庐州烤鸭的酥香、吴山贡鹅的醇厚、四大名点的甜糯,都是值得品尝的味道。”
美食展区的“舌尖体验”成为最直观的邀约。现场嘉宾品鉴庐州烤鸭、辣油小龙虾后,不少香港旅行社代表直言:“要设计合肥美食主题线路,让港人从味蕾读懂这座城市。”
林清表示:“我们开发的研学产品深度融合本地文化,例如通过传统美食让青少年感知历史脉络。”
战略协议的签署,将场景吸引力转化为实际行动。香港中国旅游协会与合肥市文旅局签订的协议中,“客源输送”“产品研发”“研学合作”等关键词明确写入条款。这一合作框架,正与《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深度契合。
根据规划,合肥将以科创为纽带,联动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等周边六市,打造“一小时高铁圈”文旅生态——
从淮南牛肉汤的千年传承,到寿县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的文物珍藏;从琅琊山醉翁亭的唐宋遗韵,到马鞍山长江不夜城的国潮玩法,最后到合肥航空科普馆沉浸式学习航天知识,七城资源整合为“国际科创旅游目的地”的愿景注入底气。
王海霞强调:“香港至合肥直达航班仅需2.5小时,便捷交通正加速拉近两地距离。”
这一表态,恰与曹睿的观察呼应:“当七城的科创力、文化力、生态力形成合力,合肥都市圈有望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文旅融合样板’。”
压轴的《致香港游客的一封信》,以诗意语言收束全场:“如今,千年庐州的月光已斟满巢湖,邀您共赴这场“科技人文”的诗意重逢——合肥,等您把远方走成故乡。”信中详述合肥的烟火、人文与科技兼具的宝藏体验,引发香港市民热议。
当众多城市还在景点名录中打转时,合肥已用“场景革命”重构文旅认知。合肥通过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以“七日慢游圈”破题:晨观巢湖畔日出,午攀天堂寨飞瀑,夜宿庐江民宿——这不是旅游线路,而是可以实现的安逸生活。
而面对香港游客,这些便是合肥对“文旅即生活”的深刻理解,也是最真诚的邀约方式:
今日合肥,载着千年文脉与科创锋芒,向香江之畔递出一封“春天的请柬”:邀您漫步巢湖长堤,看白鹭掠过科学岛的倒影;邀您循着包公园的晨钟,在清风阁前与历史对话;更邀您携一份狮子山下的拼搏热忱,与合肥的“创新气质”撞个满怀。
合肥文旅的香港之行,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三重奏”:以情感共鸣为序曲,以文脉科创为主调,以生活场景为和弦,在香江畔奏响了一座城市的诚意与远见。
创意藏在“跨界共生”的胆识里。合肥深谙文旅的本质是“讲好差异化的故事”,却拒绝落入传统山水或单一科技的窠臼。
他们让包公园的清风与廉政公署的法治精神隔空对话,将量子卫星的模型捏成非遗面塑,用元宇宙技术带游客闯入盛唐街市——这些看似“破次元”的混搭,实则是以当代语言翻译千年文脉的大胆尝试。
更难得的是,创意始终根植于真实:宣传片中双城人物的肺腑之言、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技艺传授、科创线路中科学家与游客的并肩而行,无不以“去表演化”的真诚消解地域差异。
真诚见于“让渡主场”的气度中。不同于单向输出的推介模式,合肥选择把话筒交给香港人:曹睿以“半合肥人”身份讲述双城生活,吴巧凌以旅业视角解析市场潜力,甚至香港市民在非遗体验中的惊叹都成为最佳背书。
以“主客共叙”的叙事策略,合肥文旅让其在地的自由从被观看的“他者”变为可参与的“生活场”。
更意味深长的是战略合作的设计——客源输送、产品研发等条款直击香港旅业痛点,七城联动的“文旅同心圆”计划则为香港游客预留了深度探索江淮的接口。
当众多城市还在文旅赛道比拼资源禀赋时,合肥已悄然完成从“展示者”到“连接者”的蜕变。
这场推介会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签下多少合作协议,更在于证明了一座城市完全可以用科创的锐度挖掘人文深度,用生活的温度溶解地理距离——这才是“养人之城”最具说服力的注解。(作者:张雨生)
责任编辑:傅天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