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4月15日电 (吴玉洁)近日,在休宁县流口镇黄三村种植基地,一排排菌棒上挂满黑亮的木耳,层层叠绕,长势喜人。村民们在菌棒间来回穿梭,双手麻利地忙着采摘、搬运。
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真菌,被称为“素中之荤”,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还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药用和保健价值,每年春冬两季可采摘,且一季可采多茬。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黄三村产出的黑木耳口感鲜、嫩,深受消费者青睐。
“按照‘先试点、后拓展’的发展思路,去年9月份我们试种了5000棒黑木耳,第一茬是从10月底开始采摘的,到这个月底采摘结束,长势不错,预计每亩收益1.5万元。”黄三村党支部书记方卫国说道。
黄三村位于流口镇西南部,耕地面积小,茶叶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为打破茶叶单一产业的发展困局,黄三村积极探索,经过考察学习,最终锚定食用菌产业。食用菌生产周期短、效益高,种植周期灵活可操作,可与茶季错开,村民们采完茶,利用农闲时间来种植菌菇,不仅解决了临时就业问题,也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
为了提高食用菌种植效率,黄三村与黄山学院开展校地合作,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菌种选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充分调动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村集体+企业+高校+农民”四方联动发展格局,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益,促进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5万元,还有效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2021年,在黄山学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黄三村开始探索种植羊肚菌;2023年6月,与黄山学院共同谋划成立黄山双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建成食用菌菌棒生产厂房,发展脱贫户试种黑木耳菌棒5000棒;2025年探索种植红托竹荪,发展林下经济。
“黄山学院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参与支持地方产业发展,我们将科研实验室建到山间地头,通过技术指导,带领村民种植包括羊肚菌、黑木耳等食用菌,激发他们发展新产业的热情,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姚婷教授表示。
从选地、整地、建棚到菌棒摆放、覆土、浇水、盖膜,从菌丝生长状况观察到采收、烘干等每个环节,黄山学院专家团队技术人员都一一进行实际操作示范,为村民们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技术支持。“从育种到采收烘干,黄山学院的专家们经常过来指导,技术上不用我们操心,大家干劲都很足!”村民胡大哥说道。
除了技术支撑,黄三村还积极优化产业链,打通从种植到加工、物流、销售的产业链条,新建和改建菌棒生产厂房2间约300平方米,投入年产菌棒100万个的成套生产设备1套,争取实施黄三村农产品精加工建设项目,计划建设生产车间、冷藏物流中心、产品展示等设施,进行香菇、羊肚菌、木耳、笋干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将黄三村打造成食用菌菌种、菌棒生产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流口镇和周边乡镇共同发展食用菌种植。
一朵菌菇串起一条产业链,一道“鲜味”振兴一条产业路。近年来,休宁县依托生态资源和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完善联农带农、促民增收机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用小小食用菌激发乡村振兴“大能量”。(完)
责任编辑:傅天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