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平均开工率还在35%徘徊时,安徽用一组数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年2月,“挖掘机指数”以57%的开工率居全国第一,压路机、搅拌站工作量同比增幅分别达869.23%和458.25%。
不仅如此,截至3月底,全省首批重大项目开工率达96.8%,总投资4057.5亿元。
一方面,“挖掘机指数”作为新型经济监测指标,已经成为衡量项目投资活跃度的“晴雨表”;另一方面,重大项目开工率也代表着一方地域的发展活力和未来潜力。

这些数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发展逻辑?一季度经济“开门红”的成色,又折射出哪些结构性变革?
从长江之畔的超级工程到皖北平原的产业园区,从物联网平台跳动的机械数据到实验室里孕育的新质生产力,安徽正以重大项目为笔,在江淮大地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当人们惊叹于57%的挖掘机开工率时,更应追问:这个传统农业大省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基建投资与产业升级如何形成“双螺旋”共振?4月初第二批重大项目接续启动后,全省总投资规模突破8000亿元,这背后藏着哪些破题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重大项目牵引下的基建能级跃升
在长江马鞍山段,500余名建设者正在加速推进交通要道的建设。
“本月主汊航道桥即将实现多龙口无应力同步合龙!”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一标段副总工曹士运指着Z3边塔介绍,36个节段钢梁已精准就位,斜拉索安装进度达97%。
眼下,这座承载着沪宁合新通道使命的超级工程,仅是安徽基建版图的缩影。
作为巢马城际铁路的控制性工程,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将成为安徽通往沪宁杭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完善区域高速铁路网布局、提升通道运输能力、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前两批开工的1306个项目中,交通强省建设占据重要比重:铁路、公路水运机场领域年度目标分别锁定520亿和1400亿元实物工作量,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等战略工程已进入通车倒计时。
纵观项目进度,基建投资的“乘数效应”在数据中显影。1-2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6.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45%。更具深意的是投资结构的质变:首批开工项目中,98个基础设施项目虽仅占总数15.7%,却以1150.9亿元投资撬动4057.5亿元总盘。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在沪宁合高铁安徽段得到生动诠释——237.77亿元投资不仅催生400人施工团队的三班倒作业,更将滁州推向长三角西连成渝、北接京津冀的枢纽位置。
于此,重大项目集群产生的“链式反应”正在重塑经济地理。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的“双圈联动”,通过G312合六经济走廊实现产业腹地深度融合;沿江高铁通道建设使皖江城市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要素流动效率提升30%。
当压路机在公路基层碾压出致密结构时,也在为区域协同发展夯实基础——这正是安徽基建投资超越传统“铁公基”概念的深层逻辑。
对于一座城市的规划建设而言,能级跃升离不开精准的顶层设计。《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5)》明确提出“四个千亿”目标:战新产业3400亿、农业农村550亿、现代水网600亿、房地产开发4000亿。
在合肥新美材料5条光学膜生产线施工现场,项目经理算过一笔账:每提前1个月投产,可新增产值2.3亿元。当“时间成本”转化为“发展资本”,基建投资已从规模驱动转向效能驱动。
站在季度交替的节点回望,基建引擎的轰鸣声传递出清晰信号:
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交汇处,在长三角一体化与中部崛起的叠合带,安徽正以重大项目为支点,撬动区域发展能级的系统性提升。
机制创新催生的要素聚合裂变
在滁州高铁站建设现场,20余台大型机械的调度精确到小时——这种高效源自安徽独创的“双线作战”机制。
线上,“问题建议直通车”实现7×24小时要素响应;线下,8个服务工作组开展“扫街式”排查。今年前两月协调解决的250个问题事项中,从用地审批到管线迁移,平均处理时效压缩68%。
正是这种“毛细血管级”的服务,使得滁州站房混凝土结构施工全速推进,预计2025年底完成全部混凝土结构工程。
要素保障体系的革新更体现在制度层面。安徽省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专班创造的“三通一平”加速度,在合肥新美材料项目上演现实版:15天完成常规需45天的场地准备,将开工时间线前移半个月。

统计显示,全省中央预算内投资完成率达88.5%,专项债使用进度全国前三。在安庆攀华新材料基地,政府专班提供的“定制化”环评方案,让年产200万吨薄板项目节省审批时间112天。
管理机制的“化学反应”在基层治理中尤为显著。G312合六路改造工程遭遇的83户拆迁难题,在肥西县“公安+城管+交通”联合行动组的攻坚下45天清零;官亭镇为化解施工噪音纠纷,创新“夜访恳谈+临时降噪”组合拳,实现工程零停工、群众零上访。
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使得安徽省重大项目开工率连续两季度保持在96%以上。
在人文关怀的管理实践迸发实效的同时时,数字化手段的深度嵌入让管理颗粒度持续细化。比如,通过“挖掘机指数”物联网平台,工程指挥部可实时监测全省572个工地、近万台设备的运行状态。

在巢马大桥施工现场,BIM技术将钢梁合龙精度控制在2毫米内;合肥天子港科创园运用智慧工地系统,使施工效率提升25%。
当传统基建插上数字翅膀,项目管理进入“毫米时代”。
基建与产业共生的生态重构
在合肥包河区花园大道与北京路交汇处,30名建设者正与时间赛跑。3月5日,国药研发及产业化总部基地项目工地上,挖掘机的钢臂划破春寒,11.9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雏形初现。
此处由中铁四局承建、包河城投投资的生命健康产业地标,将崛起3栋高层办公楼及裙房,未来承载华润三九国药全球总部及生物医药企业的孵化与集聚。当压路机在2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夯实基座时,同步夯实的还有合肥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雄心。
这种“基建+产业”的共生模式正在重构城市经济地理。

距此30公里的巢马城际铁路施工现场,钢梁合龙的精度控制与医药实验室的恒温恒湿要求形成奇妙呼应——前者依托BIM技术将误差压缩至2毫米,后者倒逼施工方创新“智能通风”工艺。
在安庆攀华新材料基地,智能索具提升40%吊装效率的同时,年产200万吨薄板的生产线正加速布局。基建与产业的双向赋能,让每1立方米混凝土的浇筑都承载着多重使命。
数据揭示出这种生态重构的乘数效应。马鞍山战新产业园区内,当地39.2%的高技术制造业增速与全省869.23%的压路机工作量增幅同频共振;滁州高铁站周边,37家光电企业组成的“半小时配套圈”已初具规模。
国药基地所在的包河区,过去三年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7%,而该项目建设周期较同类工程缩短15%——这种“基建超前半拍,产业紧跟一步”的节奏,正是安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独特节拍。
在长期主义的视角下,项目的空间布局更显战略深意。国药全球总部产业园区选址合肥滨湖科学城核心区,与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形成“金三角”。当3栋办公楼还在进行基础施工时,已有9家上下游企业签订入驻意向。
纵观全国,这种“楼未起、凤先至”的现象,印证了安徽“以基建定框架、以链条聚产业”的前瞻布局。
从长江畔的超级工程到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仪,安徽正在书写基建与产业的全新叙事。可以说,当国药基地的塔吊与巢马城际铁路的架桥机在同一个物联网平台上共享数据,当压路机的振动频率与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产生某种隐秘关联,这片土地已找到破解传统基建“孤岛效应”的密钥——
用产业链的思维重构物理空间,让每寸土地都成为创新生态的有机组成。
当我们将镜头拉远,会发现更大的生态图景。“交通网络把我们的光学膜生产线与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焊在一起。”合肥新美材料技术总监指着地图上的沪宁合高铁线说。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第二批开工项目中,61.8%的制造业占比与28.2%的高技术占比,印证着“基建搭台、产业唱戏”的路径。
正如马鞍山市发改委负责人所言:“我们通过挂图作战,让续建项目快建设、新建项目快开工、储备项目快转化。”

安徽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图谱上,传统基建与新兴产业交织出独特的增长逻辑。
57%的挖掘机开工率与39.2%的高技术产业增速,看似分属不同赛道的数据,实则勾勒出“双轮驱动”的协同效应——重大项目夯实发展根基,创新要素激活内生动力。
对于一个省份、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这种动能转换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通过机制创新与生态重构实现的有机融合。
安徽用实践表明:基建投资的效能不仅体现在钢筋水泥的实物量上,更在于为产业升级搭建舞台、为技术创新提供场景。当传统基建的“硬支撑”遇见新兴产业的“软实力”,便催生出“1+1>2”的系统性变革。
当下,安徽以8072亿元重大项目投资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当期的经济增长,更是未来十年的发展空间。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有效投资的精准发力、是要素保障的机制突破、是基建与产业的生态共生。它既印证了“投资仍是稳增长关键抓手”的现实逻辑,也展现出“以新质生产力重塑竞争优势”的战略远见。
或许,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在传统动能与新质动能的接续中,在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的平衡间,走出一条更具韧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而安徽的探索,正为这场深刻的变革提供生动注脚。(张雨生 张俊)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