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巢湖波光潋滟,气象万千。
4月10日,合肥中安创谷·全球路演中心内,“春游江淮”文旅惠民消费季与《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的发布,如同一场春雷,激荡起合肥都市圈的文旅新浪潮。

活动以“科创+文旅”为双翼,通过虚实交融的情景推介、战略合作授牌、科技赋能发布等环节,展现了合肥从“单体景点”迈向“全域共生”的决心。
AI导游“小皖”与真人导游“灵儿”的跨次元对话、机器人乐队即兴演奏的《茉莉花》、非遗市集的簪花与汉服巡游,无不传递着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创新。
正如合肥市文旅局负责人所言:“这里既有千年文脉的厚重,又有科创名城的锐气。”
现场,16家战略合作单位授牌、科大讯飞文旅大模型的发布、合肥地标景色明信片的发布,标志着合肥正以科创为纽带,串联起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安庆一圈七市资源,打造“国际科创旅游目的地”。
而场外市民刘阿姨的感慨——“孩子们玩得开心,我们也认识了一个更大的合肥”,恰是对这场文旅变革最朴实的注解。
从合肥文旅到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面向未来,“这份规划是七城握指成拳的宣言,更是江淮文旅协同发展的里程碑。”
在活动中体会无限创意
从“单向输出”到“多维共创”
一场文旅活动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打破传统框架,以创意激活城市基因。
本次发布会以“虚实共生”为核心叙事,将AI导游、数字场景、机器人表演与真人体验无缝链接,构建出“科技感”与“烟火气”并存的沉浸式场域。

其间,“导游”灵儿与两位大学生游客的情景剧互动尤为亮眼——女游客一句“春色满城关不住,一路繁花一路景”,男游客提议“把合肥都市圈美景打包带走”,瞬间将观众带入“春游江淮”的叙事主线。
AI导游“小皖”即时规划七城行程,“导游”灵儿同步解读文化密码,虚实交织的“双导游”模式,让观众仿佛化身剧中游客,跟随镜头穿梭于合肥的科创园区、淮南的豆腐宴席、滁州的醉翁亭畔。
这种“剧情式推介”的创新,打破了传统PPT宣讲的单调感。灵儿在会后坦言:“情景剧的设计让推介不再是单向输出,观众通过两位游客的视角,自然而然地代入旅程。当他们对着手机呼唤‘小皖’提问,或兴奋地拍照打卡时,台下的人也会心痒——‘这个地方我也要去’。”
活动结束后有观众感慨:“跟着灵儿的讲解,好像已经云游了一圈,连攻略都不用做了。”而AI导游“小皖”在剧中那句“合肥都市圈的故事,才刚刚写完序章”,更成为整场活动的记忆锚点,让“种草”效应从舞台蔓延至观众心底。
情景剧的成功,在于将硬核的文旅资源转化为柔软的情感连接。剧中两位游客的背包、拍照、语音提问等细节,复刻了年轻群体的真实旅行场景;AI与真人导游的互补,则凸显了合肥文旅“历史与未来对话”的城市特质。
创意更延伸至场景设计。场外的汉服巡游簪花市集,展现了撮镇“四花二舞”的节庆传统;场内的磐石机器人乐队,则通过视频以机械臂演奏民乐,演绎“硬核科技”与“柔软艺术”的碰撞。

自媒体达人韩俊哲在攻略分享中感叹:“合肥的文旅创意,不是堆砌网红标签,而是让科技成为文化的翻译器,让历史成为体验的参与者。”
这种创意逻辑,在大科学装置中心、生态骆岗、百八巢湖、逍遥古津等热门景点得到彰显。可以说,这些无一不是“科技赋能文化,山水融合风物”的典范。
活动的“破圈”效应,还体现在跨界资源的整合。16家战略合作单位授牌仪式,将科技、交通、金融等多领域力量纳入文旅生态链。
中科大科技商学院的智库支持、同程旅行的数据赋能、合肥公交的“半小时主城交通圈”,共同构建起“全域文旅”的基础设施。

刘阿姨带着孙子体验活动后说:“原来合肥不只有公园和商场,这些科技和文化的‘新玩法’,连我们本地人都觉得新鲜!”
从一场发布活动来看,合肥的文旅叙事,正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共创”。
在科技赋能中感受趣味
让历史“复活”、让未来“可及”
科技与文旅的融合,若止步于工具属性,便失之生硬;唯有转化为趣味体验,方能深入人心。
近年来,合肥深谙此道,以“互动性”为突破口,将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硬核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旅产品。
在骆岗公园,游客通过手机预约无人驾驶巴士,沿途AI讲解自动触发,根据游客停留时长推荐个性化路线;夜晚的“荷塘月色”光影秀,以全色激光再现鱼群游弋的动态画卷,游客扫码即可生成专属AR合影,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创造惊喜的“魔法”。
更具深度的趣味性,藏在研学场景中。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5G-V2X无人驾驶研学课程,让孩子们亲手调试传感器,观察自动驾驶如何避障;科学岛“公众科学日”活动中,游客通过VR设备“走进”托卡马克装置,目睹核聚变的模拟瞬间。
合肥航空科普馆馆长陈婉婷透露:“我们正开发拟真塔台指挥系统,让孩子化身‘空中交警’,在游戏中理解航空原理。”这种“玩中学”的模式,让合肥的“科创科普游”区别于传统研学,成为家庭与学校的首选。
科技甚至重塑了文化表达的形式。在包公园奏议馆,游客戴上AR眼镜,瞬间“穿越”至北宋府衙,与虚拟包公共审案件;圩美磨滩的《焦姥传说》夜游演出,以全息投影呈现巨浪滔天的神话场景,黄梅戏唱腔与数字水幕交织,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入戏”的参与者。
在园区上班的章梦晴表示:“这些科技玩法让历史‘活’了过来,打卡不再是拍照,而是一次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场景链接中领略况味:
从“空间体验”到“共生网络”
文旅场景的终极价值,在于能否串联起散落的资源,形成情感与记忆的持续共鸣。合肥都市圈的“文旅同心圆”战略,正是以场景为针脚,织就一张覆盖七城、融合古今的体验网络。

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上,自驾游客一日尽览“南北分界”的地貌奇观,欧阳修醉翁亭的诗意与凤阳小岗村的改革史诗在此交汇;六安五百里茶谷中,采茶体验与红色教育基地相邻,茶香浸润着“将军摇篮”的峥嵘岁月。
这种“生态+文化+历史”的场景叠加,让旅程超越观光,升华为一场多维度的精神漫游。
场景的丰富性,更体现在“24小时不打烊”的文旅生态。白天,游客在合肥骆岗公园体验智慧生态,傍晚驱车至芜湖方特畅享夜场狂欢,深夜步入马鞍山长江不夜城感受灯火阑珊。
七城间“半小时主城交通圈”与低空旅游航线的规划,将进一步压缩时空距离。而合肥文旅大模型的发布,更通过AI算法实时推荐跨城线路,让“皖中环线游”“江淮诗路游”等主题行程一键生成。
正如解读规划所述,未来游客在合肥都市圈“快进慢游”,每一程皆是“山水有相逢,故事无断层”。
这种链接力,也在微观场景中显现。新粮仓文化街区的旧筒仓内,清泉茶舍与VR博物馆比邻而居,父辈在茶香中追忆粮库往事,青年在虚拟展馆中探索未来;罍街的非遗茶空间外,老匠人演示徽州茶道,年轻人手持主题明信片,走进“媒介朝觐”的打卡实践。
场景的混搭与共生,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游客各得其乐,正如山东达人韩俊哲所悟:“合肥的包容,是让每个角落都有故事可讲,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入口’。”
在破圈规划中看见未来:七城协同的“文旅同心圆”
《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发展规划》的核心,在于以“全域思维”打破城市边界。
规划提出的“一心五区”格局中,合肥作为“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发展中心”,联动淮南楚汉文化旅游区、六安山水休闲旅游区等五大集聚区,形成覆盖2.67万平方公里的“黄金走廊”。
这条走廊不仅串联七城文旅资源,更通过20条举措破解“融合不深、供给不足、联动不强”的难题。
交通网络的优化是全域性的基石。活动现场,合肥文旅联合合肥公交、同程旅行、滴滴合肥联合推出“专享优惠券”,未来还将开通低空旅游航线,构建“半小时主城交通圈”。
正如规划所强调的“快进慢游”,游客清晨在合肥骆岗公园体验无人驾驶,中午即可抵达芜湖方特挑战过山车,傍晚在安庆振风塔下聆听黄梅戏——七城资源无缝衔接,形成“一程多站”的深度体验。
全域性更体现在资源整合与品牌共塑上。淮南的豆腐工坊与合肥的科创展馆、滁州的醉翁亭与马鞍山的采石矶、六安的茶谷红旅与安庆的黄梅戏,通过联合线路设计,形成互补的文旅生态。
更值得期待的是,规划为“科创+文旅”提供了系统化路径。科学岛的研学基地、科大讯飞的文旅大模型、蔚来工厂的智能体验,将串联成“科创旅游黄金走廊”。
规划提出的“一心五区”格局,不仅在地理上串联七城,更在功能上形成互补——
合肥为科创文旅枢纽,淮南深耕楚汉文化与美食IP,滁州打造生态与人文交汇的风景廊道,六安依托大别山红色与茶旅资源,马鞍山以诗歌与钢铁文化塑魂,芜湖聚焦欢乐经济,安庆彰显戏曲与长江文明。
未来,七城将如同一组精密齿轮,彼此咬合,驱动“文旅同心圆”高速运转。
协同的深层逻辑,是资源与流量的共享。规划中提及相关活动,有望将七城特色整合为联合IP;62个重点项目的落地,则从交通、数据、营销等层面打通壁垒。
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所言:“合肥的破圈,不仅在于资源整合,更在于以科创重塑文旅产业链,让‘研值’转化为‘产值’。”当七城的科创力、文化力、生态力形成合力,合肥都市圈有望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科文旅融合样板”,“国际科创旅游目的地”的愿景也不再遥远。

活动现场,七市文旅部门共同点亮地标的仪式,正是“协同发力”的缩影。而在文旅从业者看来:“这里不仅是地理的聚合,更是文化血脉与创新基因的交融。”
当下,合肥的文旅实践,是一场关于“包容与创新”的城市实验。
当七城地标被光影串联,当AI导游与真人导游并肩解说,当机器人乐手与非遗传承人同台——这座城以科创为笔、文化为墨,书写出独一无二的融合范式。它不追求短暂的“网红爆款”,而是以“内啡肽式”的长期价值,让文旅成为城市与游客的“双向奔赴”。
未来,随着“一心五区”格局深化、低空旅游航线开通,合肥的文旅图景将更加立体。正如章梦晴计划打卡推荐地标景点所期待:“我想看看量子大道旁的樱花,再去三河古镇听一场全息黄梅戏——这种‘混搭’只有合肥能做到。”
这场春日盛会,不仅发布了规划,更点燃了人们对“养人之城”的无限想象。从市民到游客,从企业到政府,所有人都在参与一场关于城市未来的共创。
在这里,“春游江淮,相聚合肥”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承诺——这里既有科技赋予的便利与惊喜,也有文化滋养的温度与厚度。
当七城携手绘就“文旅同心圆”,当科创与山水在合肥的土地上深情相拥,这座“最牛风投城市”正以文旅为舟,驶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科创名城”的野望,不在建造更多硬件地标,而在让科技与人文自然生长于市井烟火。
当七城的文旅资源如同心圆般扩散,当每一次出行都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与未来的心跳,合肥正证明: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如何让拥有的一切“活”成风景。(张雨生 赵强)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