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4月8日电 (管才林)走进五河县双忠庙镇荣渡村的金利家庭农场,只见百余头肉牛膘肥体壮,现代化养殖设备有序运转。这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家庭农场,见证了荣德金、董佳莉夫妇十年创业的华丽蜕变。
十年前,怀揣着创业梦想的荣德金夫妇从60头母牛起步,在600平方米的简陋牛舍开启了养殖之路。“那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轧草、拌料、清粪,常常忙得脚不沾地。”董佳莉回忆道。
随着养殖规模稳步扩张,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纷至沓来,其中粪污处理成为横亘在发展之路上的关键阻碍。就在他们陷入困境之时,当地农技人员迅速行动,及时带来先进的发酵床技术,并全程给予专业细致的指导,助力他们开展床场一体化建设。在农技人员的悉心帮助下,荣德金夫妇顺利建成1400平方米的新型牛棚,和600平米旧场房的改建,采用散养模式,应用发酵床技术,不仅显著改善了肉牛的生长环境,更从根本上解决了粪污污染环境这一制约发展的难题,为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在政策的有力扶持以及农技人员的专业建议下,我们又添置了混合饲料搅拌机和撒料机,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荣德金介绍,受益于政府的“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项目,他们充分享受到秸秆补贴、外调牛只补贴、新设备补贴以及扩建场房补贴,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农场发展如虎添翼。
如今,农场存栏100多头肉牛,董佳莉凭借科学的养殖方法和先进设备,一人便能轻松照料。而荣德金则积极拓展业务,全力推销牛饲料,进一步拓宽农场的盈利渠道。谈及这些年的巨大转变,荣德金满是感慨:“要是没有农技人员的专业帮扶和政府的利好政策,哪有我们农场的今天。”
从创业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养殖,荣德金夫妇的奋斗历程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政策扶持协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鲜活例证。在科技与政策的双重引擎驱动下,五河县金利家庭农场将持续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完)
责任编辑:武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