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乡村振兴

从三十载梨花节看砀山农文旅“三化”
2025年04月02日 11:58 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

  在黄淮平原的褶皱深处,砀山用三十年的光阴将一朵梨花酿成了文明的醇酒。

  这座横跨皖苏鲁豫四省的古城,曾是黄河故道冲刷出的盐碱荒地,却在千年农耕智慧的浸润下,将苦涩的沙土化为甜蜜的梨园。

  2500年前,第一株酥梨树苗在此扎根;2500年后,40万亩梨花如雪,成为全球最大连片果园的生态奇迹。

  砀山人用“一朵花”的绽放,完成了从自然馈赠到人文经济的史诗级叙事——这里不仅是“世界梨都”,更是一座以梨为笔、以节为墨的乡村振兴实验室。

游客在盛开的梨花下打卡。张雨生 摄

  人文经济学的视角下,砀山的蜕变恰似一部活态的地方发展史。当传统农业遭遇现代化浪潮,砀山选择了一条独特的突围路径:以梨花节为支点,撬动农文旅融合的杠杆。

  从1996年首届梨花节的青涩尝试,到2025年第30届活动的科技与诗意交织,这场持续三十年的“梨花经济学”实验,不仅让酥梨产值突破190亿元,更将“春赏花、秋摘果”的农事周期升华为文化消费的四季长卷。

  在这里,梨树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连接历史文脉与未来想象的时空纽带;梨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激活乡村价值重构的符号资本。

  自然化到人文化:从生态禀赋到文化共情

  历史从黄河的潮水中走来,砀山的崛起始于对生态资源的价值觉醒。

  百万亩梨园构成的“天然氧吧”,曾是黄河改道留下的生态伤疤,却在三十年持续修复中蜕变为“千树梨花千树雪”的诗意景观。

  2025年梨花节开幕式上,取自故黄河的春水注入亚克力水柱,数字大屏同步演绎梨树从萌芽到花海的生长奇迹,将自然节律升华为文化仪式。这种生态叙事的美学转化,让梨园从生产空间跃迁为情感共鸣的载体。

航拍梨园。砀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赏花经济之上,民宿经济的兴起则标志着自然景观向人文场景的深度转化。在魏寨村,废弃农房被改造成“听荷书屋”“胧月”等13家风格迥异的民宿,柴门茅檐与惬意上火共存,传统院落与极简风格碰撞。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民宿经营和农产品销售,人均年增收超5万元,实现了“梨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的魔幻现实主义转型。

  这种空间再造不仅是物理形态的更新,更是乡村价值体系的重构——当游客在梨枝疏影间品味“采菊东篱”的诗意时,村民也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消费主义的碰撞中找到了新身份认同。

第30届砀山梨花节开幕式。砀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自然到人文,立足于源远流长的历史,民俗非遗的活态传承为自然景观注入了文化灵魂。梨花节期间,斗羊活动的犄角碰撞声与唢呐的高亢旋律交织,形成独特的文化声景。

斗羊。砀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砀山将西汉畜牧传统转化为文旅IP,成立斗羊协会,打造养殖、竞技、文旅全链条,让千年非遗在现代化语境中焕发新生。

  这种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本质上是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符号资本,实现了从“卖梨”到“卖文化”的价值跃迁。

  产业链的延伸则展现了生态资源的多维价值裂变。砀山酥梨从单一鲜果发展为梨膏、梨酒、梨木雕刻等30余种衍生品,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27亿元。

  村民的感慨道破玄机:“过去只知种梨卖梨,如今守着梨树能挣三份钱——春卖花、秋卖果、四季卖风景。”此间价值重构的背后,是生态资源从物质层面向文化符号的升维。

游客在梨树王下打卡。张雨生 摄

  节庆与日常的共生逻辑确保了文化体验的可持续性。梨花节并非昙花一现的狂欢,而是通过“梨园新市集”“非遗进景区”等常态化活动,将文化消费嵌入日常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梨树王景区联动古城、金悦城等新业态,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的全季旅游模式,2024年游客量突破790万人次。

  每逢梨花节期间,砀山县剧团的退休演员们都会自发聚集于梨树王景区,倾情演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四平调”,为这场春日盛会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

省级非遗传承人宋雪梅正在表演。张雨生 摄

  今年,省级非遗传承人宋雪梅特别献唱经典选段《报花名》,在梨雪纷飞中展现传统戏曲魅力。她表示,将地方戏曲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既能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更能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双重价值。

游客穿汉服在梨花树下打卡。张雨生 摄

  从一场文旅节日到旅游城市,时空维度的延展,让文化体验从节庆脉冲转化为稳定流量。

  更进一步,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的双向奔赴则构建了发展伦理。砀山依托黄河故道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百里酥梨观光带”,既保护了6万余株百年老梨树的基因库,也为游客提供水清岸绿的生态体验。

  砀山县委书记唐明强调:“每一程都是心灵的洗礼”,道出了生态价值与文化体验的共生哲学。

  最终,自然禀赋升华为文化IP。2023年梨花节获评“中国节事卓越品牌”,标志着砀山完成了从生态资源到文化符号的惊险一跃。

  今日,当游客在AR构建的“未来梨园”中穿梭时,他们消费的不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对农耕文明现代转型的文化共情。

  创意化到长期化:从科技赋能到产业韧性

  第30届梨花节开幕式上,孩童“让月球开满梨花”的稚语触发AR特效,宇航员舞者在银河间穿梭,3D全息投影将百年梨树王搬上舞台。

  在自然与文化之上,这场科技与艺术的场景革命,不仅创造了“现实梨园+虚拟宇宙”的沉浸体验,更隐喻着传统产业向未来经济的想象力突围。砀山用数字技术重构了梨花的叙事语法,让农业节庆蜕变为跨界融合的创新试验场。

第30届砀山梨花节开幕式。砀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而在传播到触达的推动中,年轻化营销策略则打破了文旅消费的年龄壁垒。二次元动漫盛宴、汉服游园优惠、梨小萌欢乐果园的剧本杀体验,精准狙击“Z世代”的审美偏好。

  民宿群推出的“星空露营”“围炉夜话”,将田园牧歌转化为社交货币,2025年梨花节期间“95后”游客占比有望突破40%。这种代际对话的背后,是传统文化在消费主义浪潮中的适应性进化。

  30载历久弥新,砀山梨花节何以在创新的脚步上越走越深?

  期间,政策创新为产业韧性注入制度保障。面向长三角的“乘高铁游砀山”专项政策,将交通凭证转化为消费券,形成“高铁+文旅”的闭环经济。

  2025年凭高铁票可享景区门票5折、酒店8折优惠,这种空间经济学设计,让地理区位的劣势逆袭为区域联动的优势。

  从“节庆经济”到“全年经济”的转型,体现了产业规划的长期主义。春季梨花节与秋季采梨节形成“双轮驱动”,串联马拉松、马术赛、摄影展等活动,2024年采梨节纳入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通过消费券发放释放全年文旅潜力。

盛开的梨花。张雨生 摄

  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时序结构的优化,破解了“旺季吃撑、淡季饿死”的产业痼疾。

  透过消费链条的搭建来看,在砀山梨花节中电商与实体的深度耦合重构了产销逻辑。作为“中国水果电商之都”,砀山在梨花节期间开展直播带货,2023年梨主题产品线上销售超2300万元。

  良梨镇村民陈开森通过民宿展销黄桃罐头,打造“后备箱经济”,让农产品从田间直达消费者车尾。这种“线下体验、线上裂变”的模式,重塑了乡村经济的空间拓扑,让消费和收入的场景愈发多元,产生扩充效应。

  如何提供给游客最好的体验?

  年复一年的梨花节,砀山用安全与品质的底线思维护航产业升级。完备的应急预案统筹文旅、公安、卫生等部门,2025年梨花节实现零安全事故。

梨花节期间,梨树王景区人流如织。张雨生 摄

  唐明说,“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道出了在创新冲动与风险管控间的平衡智慧。

  从1到30,所有创新的根基,始终是对文化本真的坚守。开幕式文艺演出《寻花》《梦花》《品花》六大篇章,将四平调、武术等传统元素与科技手段融合,证明长期主义不等于追逐潮流,而是根植本土的创新。

  正如,当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吹响唢呐时,传统文化找到了与数字时代共生的新语法。

  标志化到世界化:从地域品牌到全球叙事

  “世界梨都”的认证之路,是砀山品牌国际化的里程碑。吉尼斯认证的“最大连片果园”、国家4A级梨树王景区、欧盟地理标志认证,三重背书让砀山酥梨从地方特产跃升为全球符号。

  2024年酥梨出口额突破3亿元,东南亚超市货架上的砀山梨,成为讲述中国乡村振兴的活体广告。

  在国内,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区域协同提供跳板。2025年梨花节联合宿州市打造“潮味宴春”板块,酥梨宴、撒汤等美食成为文化媒介,推动宿州-砀山文旅资源共享。

游客正在拍摄梨树王景区中的“梨树神”。张雨生 摄

  对于梨花节的内生联动而言,区域联动不仅放大规模效应,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树立了农文旅融合的“砀山方案”。

  在海外,国际合作深化产业价值链。与浙江辰颐物语共建“水果产业+电商平台”模式,引进新西兰梨树栽培技术,砀山酥梨的糖度提升2个百分点。

  在2024年酥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日本专家惊叹:“这里的产业链韧性超越了多数发达国家。”

  而在国际传播上来看,文化输出构建软实力矩阵。开幕式上56位“花仙子”共舞,将民族文化符号植入全球视野;梨园马拉松吸引23国选手参赛,赛道旁的唢呐表演成为“最中国”的加油声。

  一场地方的文旅节庆,立足于自然化与人文化、创意化与长期化,演变成“风景颇好”的文化外交策略,也让砀山成为讲好中国乡村故事的微观样本。

送戏进万村在梨树王景区上演,为市民和游客送上文化盛宴。张雨生 摄

  从在地化到全球化的IP锻造,需要系统性的价值升维。

  “一年两节三产融合”模式,将农业生产、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整合为田园综合体,2024年采梨节纳入“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通过全省联动提升品牌辐射力。

  迈向全球,地理标志化的产品,地区知名的品牌融入多尺度嵌套的IP体系,让地方叙事具备了穿透文化壁垒的能量。

  更具长期主义的的是,生态价值的全球共鸣赋予品牌道德高度。黄河故道从盐碱荒地到“梨花胜境”的蜕变,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鲜活注脚。

  当国际游客在梨园碳汇林认养梨树时,他们参与的不仅是生态消费,更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

盛开的梨花。张雨生 摄

  而那个“让月球开满梨花”的童真愿望,恰似砀山的终极野心——在AR构建的星际梨园中,传统农耕文明与宇宙探索精神完成超时空对话。

  唐明展望:“我们期待与全球企业家共赴现代化新砀山的星辰大海。”这种叙事将地方发展愿景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梨花符号具备了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游客一家三口在梨树王景区游玩。张雨生 摄

  三十载春秋,砀山用一朵梨花写就了一篇基于农文旅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启示录。

  从“农”到“文”的价值跃迁,从“节”到“产”的生态构建,从“城”到“球”的视野拓展,这座皖北小城的实践证明了:最深厚的创新往往根植于最传统的土壤。

  当AR技术让百年梨树在虚拟世界永生,当斗羊非遗通过直播走向全球,砀山展现的不仅是农文旅融合的技术理性,更是文明传承的人文温度。

  站在新起点,砀山的挑战与机遇同样清晰。如何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守护文化本真?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地域特色?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砀山已给出方法论:以梨为舟,以节为桨,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创新的平衡中,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星辰大海。

  正如舞台上的梨花仙子,既脚踏黄土,又仰望星空——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诗意的注脚。

责任编辑:朱孔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