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3月7日电(胡镇)在黟县西递镇石印村,一种形如“甜甜圈”的美食获受游客好评。色泽金黄的圆形豆腐块,以独特工艺将山水灵气与人文智慧凝结成舌尖上的非遗印记。作为徽州文化的一个鲜活注脚,腊八豆腐不仅承载着徽州的味觉记忆。
伉俪情深——徽商故事的美妙传说
黟县民间流传着关于腊八豆腐起源的有趣传说。以前的徽州有一对夫妻,丈夫在外经商,妻子操持家务。一日,妻子到集市上购买了一块豆腐,不料突发急事要赶回娘家,便随手将豆腐放在了家门口的石磨上。两三个月后,当她回到家中,石磨上的豆腐早已变得金黄坚硬。妻子不忍浪费,小心翼翼地切下一小块品尝,没想到味道竟然鲜美无比,这样既美味又耐保存的食物,正好可以给在外经商的丈夫作为长途跋涉的干粮。从此,这种经过特殊晾晒的豆腐便在徽商之中流传开来,被戏称为“老婆豆腐”。而在黟县方言里,“老婆”的发音类似“腊八”,发音的嬗变也为腊八豆腐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既是伉俪情深的见证,也是农耕文明与节气智慧的完美融合。
因地制宜——徽州山水的生态滋养
徽州地处江南低山丘陵地带,山多地少,有着“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被深山包围的徽州人,深谙“一方水土一方味”的生态之道,用勤劳和智慧,向山水汲取滋养。据《黟县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石印村已有专业豆腐作坊27家,年产量逾万斤。村民从沃土中收获黄豆,从虞山溪取水,茂密的竹林成为制作定型模具的宝库,就连晾晒用的实木支架,也在岁月中沉淀出淡淡松香。这种“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循环智慧,诠释着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
咸香劲道——徽州美食的独特代表
制作腊八豆腐,需要精选上等黄豆制浆,拌入大豆、辣椒、五香等原料,经历磨浆、压制、抹盐、烘干等十余道工序后方可制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咸香劲道,也被食客叫作“甜甜圈”。“咸咸圈”的昵称,承载着双重密码:其形如满月,暗合徽州人“月圆人圆”的团圆情结;其味之咸香,浓缩着徽商“行商万里”的生存智慧。如今,腊八豆腐愈发成为餐桌上的常客,平时悬挂在通风处,吃时摘取,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肉类、蔬菜搭配,或炒或炖,皆是美味。招待贵宾时,还可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模样,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创新发展——徽州非遗的现代表达
今天的石印村,古法与新意正在碰撞新生。2008年,腊八豆腐制作技艺入选黄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在原珠坑中心村小学建设完成石印村腊八豆腐传习展示中心,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包含生产车间、展示中心、质检车间等。2023年完成腊八豆腐厂房技改项目,顺利通过SC认证。在保持纯手工制作的基础上,石印村也逐步开发真空切片即食装,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的饮食需求,进一步改良口味,推出原味版和辣味版。更令人惊喜的是,现代科技解开了古法美味的密码:经检测,相比普通豆腐,经过发酵后的腊八豆腐富含了更多的有益菌和氨基酸,这正是“甜甜圈”独特风味的科学注解。
当晨雾漫过石印村的晒场,金黄的“甜甜圈”在竹匾中静静呼吸。这不仅是食物的发酵,更是文化的沉淀——每一口咸香里,都咀嚼着徽州人顺应天时的生存智慧,品味着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从明清徽商的干粮,到今日乡村振兴的文化IP,腊八豆腐的传承之路永远生长在百姓的烟火日常里。(完)
责任编辑: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