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皖间观察

在大英博物馆偶遇梦幻黄山,水墨丹青架起东西浪漫之桥
2025年03月06日 19:29 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

  一帧山水,融两大文明。当黄山蓬莱三岛遇见大英博物馆,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象?

  近日,在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入口处,一幅近两米长的黑白影像静静地伫立着,引得观赏者纷纷驻足。

  画面中,云雾缭绕间,三座石峰傲然屹立于粗粝的花岗岩裂隙之中,松枝如墨痕般轻盈悬垂于峰巅。画面右侧,若隐若现的登山者身影,宛如古代山水画中那“点景”的樵夫,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意趣。

大英博物馆展示的康兰丝所摄的黄山“蓬莱三岛”
大英博物馆展示的康兰丝所摄的黄山“蓬莱三岛”

  这便是美国摄影师康兰丝(Lois Conner)于1984年用中国卷轴画摄影技法捕捉的黄山“蓬莱三岛”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黄山以独特的峰林地貌,配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称冠于世,其花岗岩肌理在康兰丝的镜头下呈现出超越时空的对话姿态。

  四十年时光流转,这幅汇聚东西方文化灵韵的杰作,正以铂金印相工艺那独有的灰调层次,向世界娓娓道来一场跨越国界的艺术共鸣。

黄山“蓬莱三岛”。黄山风景区 供图
黄山“蓬莱三岛”。黄山风景区 供图

  01 中国卷轴风重构摄影术

  “中国长幅卷轴画是要细细‘读’的,每次只能领略画面的一隅,就如同沿着漓江缓缓而下,步步皆景。”

  康兰丝轻抚着大画幅相机的取景框,这句箴言恰如她艺术创作的生动注脚。

  1979年,在耶鲁大学的一堂明代山水画课上,这位纽约女孩被中国艺术中的“移步换景”理念深深吸引。

康兰丝
康兰丝

  她创作新世界的大门由此被打开:当西方摄影惯于用焦点透视凝固瞬间之美,她却独辟蹊径,以宽幅底片模拟长卷轴的叙事性,让黄山的云雾在她的镜头中如宣纸上的水墨般自然晕染、流动不息。

  宽幅底片模拟长卷轴的横向延展,半小时长曝光中流动的黄山云雾,恰似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晕染。

  从此,她的摄影视野、行动和技术融为一体。这种独特的摄影手法,无意间与中国近代山水大师黄宾虹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

康兰丝镜头下的北京一景
康兰丝镜头下的北京一景

  上世纪三十年代,黄宾虹在黄山写生时提出了“五笔七墨”论,追求笔墨的“浑厚华滋”。

  而康兰丝运用铂金印相工艺,在手工纸上精心雕琢出的山石肌理,与黄宾虹笔下“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皴法异曲同工。

  有人说,“她仿佛在用相机完成黄宾虹未竟的实验——机械暗箱里竟能生长出文人画的魂魄。”

黄山雪景。张娅子 摄
黄山雪景。张娅子 摄

  康兰丝的创作野心得以印证:“我的照片应该既是一扇通向中国的窗,也是一面照见观者文化基因的镜。”

  02 机械暗箱与毛笔的化学反应

  当7×17英寸大画幅相机的遮光布缓缓落下,康兰丝面对的不仅仅是颠倒的黄山景致。

  这位对技术痴迷的艺术家,始终在探索摄影这一“现代性媒介”与传统美学共生的无限可能。

康兰丝所摄的黄山“蓬莱三岛”
康兰丝所摄的黄山“蓬莱三岛”

  在创作《蓬莱三岛》时,康兰丝将中国画的“三远法”巧妙转化为摄影语言:长达半小时的曝光时间捕捉云雾流动的“平远”之美;倾斜的镜头制造出山体的压迫感,呈现“高远”之境;前景松枝的虚实对比,营造出“深远”的层次。

  或许,在纽约暗房中,康兰丝如炼丹术士般调配铂盐溶液,这种19世纪的古典工艺赋予照片独特的灰调层次。银盐颗粒与纤维交织出类似水墨“积墨法”的层次感,颇具深意。

  正如黄宾虹晚年用宿墨追求“浑厚华滋”,康兰丝刻意保留铂金印相的工艺瑕疵,让机械复制的照片拥有了手作的温度。

  这种“技术赋魅”,与20世纪中国摄影先驱郎静山的集锦摄影形成了跨时空的呼应。

  跨越时光的叙事揭示了技术从未真正颠覆传统,只是为古老美学找到新的载体。

  03 为何是蓬莱三岛?

  在黄山160处命名景观中,“蓬莱三岛”本不算耀眼。

  康兰丝在其初遇这座与杨贵妃爱情传说紧密相连的石峰时,瞬间被其承载的东方浪漫深深打动。

  相传,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于马嵬坡香消玉殒后,一缕芳魂飘然而至此处。岛上的金童玉女与仙子神姑,恭敬地将她迎入了仙宫之中的“玉妃太真院”。

  不久之后,一位奉玄宗之命、四处寻找贵妃阴魂的道士,也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这里。道士受贵妃之托,向玄宗传达了早日来此相会的愿望。玄宗得知杨贵妃的所在后,不久便驾鹤西去,他的魂魄飘至这传说中的“蓬莱三岛”,与贵妃重逢。

  在西方,爱神维纳斯的曲线被刻进大理石中永存。在中国,帝妃的永恒之约被镌入黄山花岗岩的裂隙之中,流传千古。

黄山美景 施亚磊 摄
黄山美景 施亚磊 摄

  或许正是对“爱情”这一人类共同情感追求的创作向往,驱使康兰丝选中了这个此前鲜有摄影师驻足的角落。

  通过双重曝光技法,底片第一次记录下花岗岩冷峻的肌理,象征历史无情的重力崩塌;第二次曝光时,她轻摇相机,让松枝拖曳出柔和的虚影,暗喻超越时空的魂灵重聚。

魂断马嵬坡
魂断马嵬坡

  蓬莱三岛所承载的盛唐遗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船舱一道,在每一位欣赏者的心海里产生勾连。

  在康兰丝的镜头里,蓬莱三岛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情感容器。这种艺术与现实的互文,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云梯。

  眼下,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落地、“中国游”热潮席卷全球,以及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与活化、数字服务的全面创新升级,黄山更是凭借“山水人文+国际服务”的双重魅力,成为海外游客探索中国的首选之地。

  未来,当伦敦的游人戴上讲解耳机站在中国馆展厅前,他们听见的不仅是皖南山涧的松涛,还有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中对文明跋涉的理解。

黄山游人。韩苏原 摄
黄山游人。韩苏原 摄

  从黄宾虹的写生册页到康兰丝的铂金印相,从杨贵妃的传说云雾到21世纪游客的手机镜头,黄山始终是东方美学的试炼场与灵感源泉。

  康兰丝的特殊画幅,这头连着安塞尔·亚当斯镜头下精确的地质切片,那头系着八大山人墨迹中的孤傲气韵;既是对黄宾虹“五笔七墨”论的现代呼应与致敬,更是对跨文明交融的注解与诠释。

  如今,黄山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世界,让游客在传统村落触摸历史纹理,在智慧景区体验数字“魔法”,在这座活态的“东方美学博物馆”里,感受传统文化与科技的神奇交融。

  康兰丝已经将黄山带入大英博物馆,带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哈佛艺术博物馆……来日我们若有机会踏足黄山“蓬莱三岛”,不妨携带这张照片对照现实:

  美好安徽,迎客天下。

  当山风掠过花岗岩的千年裂隙,或许能听见快门声与研墨声的奇妙和鸣——原来,最深刻的文化对话从来不必翻译,只需心怀对美的潜心体悟。

责任编辑:张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