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歙县成功入选全国8个试点市(县)之一,安徽省唯一。
此次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不仅是对该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也为歙县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开辟了新的篇章。
无独有偶,基于良好的活化利用,歙县徽州古城城墙还在上月7日于广州举办的2024国际古城墙(堡)联盟交流活动上,正式成为国际古城墙(堡)联盟新成员单位。
歙县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中国牌坊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等美誉。
截至目前,歙县人民政府公布历史建筑2976幢,占黄山市72.5%,占安徽省47.4%,数量位居全国县级第一。近年来,歙县围绕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不断走出一条符合歙县实际的新路径。

01 保护:让现代与历史并存
此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文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全国试点城市8个,歙县独占一席。
在五千年文明浸润的中华大地上,千姿百态的古代建筑,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歙县何以在保护利用试点中脱颖而出?在古建保护的这些歙县又做了哪些创新性工作?
基于徽州古城的保护,为延续古城风貌和肌理,歙县还通过实施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创新一批历史文化展示传播模式,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品牌项目,实现了徽州古城格局和风貌的全面提升,让古城风景更加精致。
比如,坚持保护与发展同步,千年古城活力焕发。从组建成立歙县徽州古城保护事务中心到持续强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推动和执行,梳理历史城区格局整治更新和线路串联,当地先后实施徽州府衙复原,问政门、德胜门等古城墙修复,府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斗山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提升等,整体提升历史城区风貌韵味。
还比如,坚持管控与整治并举,有效延续古城风貌。为焕发古城的新光彩,歙县先后实施徽州古城周边环境提升工程、瓮城整治工程、府衙及斗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历史建筑修缮利用项目等,进一步提升古城历史格局及整体风貌。
又比如,坚持制度与实践同行,助推古城协调新生。歙县先后出台了《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巡查制度(试行)》《歙县历史建筑维护修缮管理办法(暂行)》,进一步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规范历史建筑维护修缮管理,鼓励保护责任人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推动城乡建设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歙县通过测绘建档、编制保护图则、加强巡查管理、推进活化利用等方式,加大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力度,推动完成了西街一号、九月徽州、许村沉浸式剧场、深渡新安丝绸文化园、方大茂故居等一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古城到村落,歙县的历史建筑保护一直在成为全国的优秀案例。比如,修缮改造京剧演员洪雪飞故居,建成戏曲艺术陈列馆;翻新许村大会堂,建成“许村有囍”沉浸式剧场,案例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优秀案例”。
建筑是有形的,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却是无形的。迈向未来,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入选项目,歙县将依托此次试点,采取科学、创新的保护措施,将历史建筑与现代功能需求相结合。
据悉,歙县将通过西街壹号和历史建筑群保护利用试点等项目,在保持建筑原貌和文化韵味的基础上,探索历史建筑的多元化利用路径、历史建筑体检评估工作制度、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新路径、历史建筑消防安全提升技术措施、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支持政策、探索历史建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等。

02 融入:让产业与空间合体
历史建筑作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歙县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历史建筑空间与现代文旅相融的方式,探索让历史建筑如何“活”起来的新模式。
2022年起,歙县取消徽州古城门票,聚焦古城夜游,推出“徽州府有喜”“徽州印象·摇橹船”“博物馆奇妙夜”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打造徽物集、新安养生局、非遗夜市等消费场景。
同时,以“小演艺”点亮小剧场、茶馆、咖啡馆等休闲空间,打响“小美好、小美食、小美景、小美物、小美宿”品牌,让老街区、老建筑等“老地标”变身新业态、新生活的“新名片”。
其间,立足于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传承和保存完好的古城肌理,打造一场国风沉浸游,徽州古城的汉服旅拍游早已远近闻名。

近年来,乘着沉浸式演出的东风,《徽州府有喜》以徽州古城为演出场景,以徽州历史和民间故事为背景,将徽州元素巧妙地融入,在引领古城景区业态焕新升级的同时,也为古城的观光游向互动游升级做出了文旅融合的成功实践,吸引了诸多青年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今年8月,以《徽州府有喜》为主体的歙县“徽州府衙沉浸式夜游”获“皖美消费新场景”评选“大黄山”区域第一名。

有游客说,《徽州府有喜》一出戏,在讲徽州故事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文旅体验,更培育了古城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
在《徽州府有喜》主理人陈磊看来,这是徽州文化和在地故事本身具有的魅力效应。“依托演出,我们还打造了徽州府衙沉浸式夜游,致力于让游客自己融入并亲身感知古城、建筑以及文化,让游客看出新意,游出新意。”
《徽州府有喜》IP效应持续扩大,已成为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促进古城夜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陈磊和团队还做起了文创集市,并在阳和门城楼做起了鱼趣馆·老爷咖啡等业态。

沿着阳和门两侧的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古朴的东谯楼里正在焕发新生。在这个由“90后”开设的老爷咖啡馆里,抬头可见缤纷多彩的当地非遗鱼灯,入目可见近30种各具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场地中间的圆形大鼓上,每天上演着武术、戏曲等不同的“盲盒”表演。
如今,千年城楼上俯瞰古城风景和人流,来一杯老爷咖啡,感受时光的流逝已然成为徽州古城一处打卡地,不仅盘活了沉寂的古建筑,还能让匆忙的人停一停,静静观赏古城的文化韵味。
每天夜幕降临,集三维、立体、声光电一体的光影秀让古朴静谧的徽州古城变得浪漫迷人。市民与游客伴随着灯光步入徽州府衙,在剧场精心设置的“花月宴”集市里,感受古代节庆集市的热闹繁华。
在多元红火的古城业态之外,在历史建筑本体之外,歙县的保护利用还有更具特色的尝试。
今年7月,住建部印发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这是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西街一号历史建筑群继2022年获全国首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后再次成功入选。

安徽省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8栋建于20 世纪80年代的历史建筑群—西街一号的时代风貌特色。邀请徽州本土老匠人以老砖、老瓦、老石材替换建筑腐朽构件,保留典型的红色文化元素及苏式风格。
作为城市会客厅、研学基地、非遗文创展示中心、艺术家流动工作室及民宿的使用功能,西街一号对历史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化改造,同步提升其消防、节能和防蚁能力。以原样原修的方式加固修缮建筑面积达7500平方米,保留和延续了历史建筑的原真性。
立足于加强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工作,歙县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努力推动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激发全社会保护利用历史建筑的积极性,真正让历史建筑成为承载乡愁记忆、传承徽州文化的有效载体。

03相济:让民俗与古建共生
进入古城,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古香古色的建筑。踩着历经岁月沧桑的光滑青石板路,行走在幽深的巷道,触摸着青砖砌成的古墙,注目那雕刻精致的镂空窗花,聆听有关那片瓦、那块砖、那间房、那条古街的故事。
对老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深度,考验的则是城市建设者、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和文化素养。但立足于保护之上的活化利用,则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广度。
今年以来,徽州古城不断推出新玩法,植入文化内核,组织文娱表演等活动,实现徽州古城旅游发展“一盘棋”格局。

随着春节的临近,各项非遗民俗将在徽州古城纷纷开演,嬉鱼灯、舞龙舞狮、打秋千、叠罗汉、大刀灯、麒麟舞……你方唱罢我登场,开启2025歙县“非遗民俗闹新春”的火热年味。
届时,浸润着乡愁的地方文化民俗与历史建筑相映生辉,又将带给八方游客新的感动。
比如,当别具特色的许村板凳龙火热开舞,中间一巨型板凳龙在十几个表演者掌控下时而龙首昂天,时而俯冲在地,将龙演得活灵活现。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歙县捧上了一道道年节之时才有的贺岁菜,来访者大快朵颐,沉浸其中。
而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受海内外民众喜爱的嬉鱼灯则更有一番风味。
随着夜幕低垂,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嬉鱼灯表演正式拉开序幕。表演者们默契配合,用精湛的技艺将鱼灯演绎得栩栩如生,时而腾跃、时而摆尾,恰似鱼儿在水中自由嬉戏,为这座繁华千年的历史建筑增添了诸多关于春节的欢快与祥和。
作为民俗,鱼灯可以观看,亦可以体验,成为旅游的最佳纪念品。2023年,徽州古城里的歙县非遗馆开馆,以民俗为媒,进一步拓宽了徽州古城作为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的可能性。
馆内,远近闻名的自媒体达人——“歙县小潘潘”——潘敏成为鱼灯制作老师,专职鱼灯研学。她以徽州鱼灯为主线,从一到全,在为游客增加游玩体验的同时,更让非遗走出了场馆、走出了古城,在线上大放异彩,吸引了游客,传出了品牌。

凭借传播徽文化和乡村风景的实践,潘敏在2022年10月荣获歙县全域旅游宣传推荐官称号,2023年被歙县大地艺术季活动组委会授予“徽文化优秀传播者”称号。
在她看来,技艺类民俗非遗具有可体验性,在体验式旅游业态下,这便是非遗出圈最好的方式。通过鱼灯制造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将非遗打造成非遗馆首要吸引点,让非遗变得更加可触可感,对此,潘敏身体力行,从直播学艺到教学推广,歙县的非遗人气越来越旺。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徽州古城历史街区还获评了由安徽省商务厅、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的“全省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
立足于山水人文优势,歙县围绕建设高气质现代化文化旅游名城目标,坚持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文化赋魂、业态赋形、产品赋效等形式,实施徽州古城公园景观改造提升、徽州古城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利用等项目,全力推进徽州古城街区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从国际古城墙(堡)联盟新成员单位到全国八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之一,歙县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荣誉的背后是歙县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其继往开来的勠力实践。
在保护中修缮、在修缮中保护,歙县既让徽州古城原址原貌留住了“筋骨肉”,又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了“精气神”,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文化福利,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徽州古城不仅是徽文化的重要展示地,更是当地文旅经济产业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通过积极探索,歙县正在让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让历史建筑真正“活”起来。
(作者:张雨生)
责任编辑:储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