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2月15日电 随着城镇化率的持续增长,城市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袁宏永建议,通过科技创新和系统性推进,打造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夯实数据底座 规范平台搭建
袁宏永指出,完整准确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数据是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建设的基础。他建议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普查等行动,汇集城市基础设施信息、物联感知数据等,建立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并建立数据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为生命线风险评估、分析研判和预警处置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同时,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各行业监管信息系统整合,搭建综合性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系统。加快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平台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分级监管、协同联动,减少因信息壁垒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运行“一网统管”。
加快科技创新 注重标准引领
科技创新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核心动力。袁宏永团队统筹城市生命线安全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等优势资源力量,支持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生命线耦合风险动力学演化机理、韧性评价与增强等基础理论突破,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物联感知、智能巡检、现场处置、应急救援等关键装备和产品迭代升级,全面提升中国城市生命线安全保障能力。
建立有效的标准规范是全面推开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重要支撑。袁宏永教授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的指导意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评估、重大风险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与公共安全监测标准的发布和实施,规范指导城市生命线工程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数据对接、运营维护等流程。
强化人才建设 推动产业发展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涉及面广、关联性强、专业要求高,需要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城市运营、公共安全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队伍。袁宏永建议,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城市安全等领域国家科教融合学院,重点推进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构建、专家队伍组建、教学平台建设,推动城市安全科技、教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的人才培育模式。
近年来,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袁宏永教授领衔的城市生命线安全科研团队,通过前端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监测系统实现精准分析,监测中心实现精准推送,构建了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链条的管理网络,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目前,该工程已面向安徽全省推广应用,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安全监测工程体系,打造了“1+16+N”安全监测运行体系。
袁宏永团队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安全学科优势及安徽省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持续在人才队伍、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发力,初步形成以清华大学为基础科研总部,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为核心转化平台,加速锻造城市生命线安全“硬核力量”。团队先后攻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高性能激光传感芯片、阻燃变压器油、阻燃新能源汽车电池电解液等3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培育孵化高科技领军企业15家,汇聚产业链协作企业300多家。截至目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已推广至北京、天津、深圳、成都、西安等60多个城市应用。(完)
责任编辑: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