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文旅体攥成拳,黄山区“七”待下一个传奇
2024年09月10日 15:41 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释放“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信号,安徽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再次坚定“加快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立场,回应了社会满满的期待与呼声。

  回顾过去几十年,黄山区创造过文旅传奇,也曾在低谷负重前行。再转身,前路又是各种新考验,步入新时代的黄山区,更需要找回那么一股气、那么一种劲,重新形成文旅“破圈”的新一轮强劲势头,把“大黄山”地理中心的文旅深融不断向前推进。

  今年,黄山区文旅再出发,试问能否再续传奇?

黄山。许永杰 摄
黄山。许永杰 摄

东风已来,谁能看到机遇

  当下,文旅市场的发展机会似已被“掘地三尺”,有的行业赛道也已十分拥挤,“文旅大战”如火如荼。全国各地在文旅“卡位战”里竞争激烈,为的就是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

  然而,刚从挫折中坚强走出,黄山区还有没有逆风“翻盘”的能量和机会?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今年以来,文旅发展的“真理”在黄山区愈辩愈明,愈演愈“鲜”。

太平湖景区。黄山区文旅体局供图
太平湖景区。黄山区文旅体局供图

  围绕“乐游黄山 悦享太平”主命题,黄山区委书记张旭发出文旅邀约,提出黄山区“三重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哲学思考。地处“大黄山”地理中心,坐拥黄山风景区全境,黄山区有能力有信心为世界奉献一座魅力四射的活力之城、运动休闲之城、康养度假之城和风情浪漫之城。

  黄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小胜今年向全区连发七问:第一,发展定位是什么?第二,旅游产品缺什么?第三,产业特色有什么?第四,文旅项目在哪里?第五,旅游场景怎么样?第六,宣传营销怎么做?第七,市场主体有哪些?

  这七问,问到了痛处。当前,黄山区文旅发展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这个“坡”那道“坎”,其实就是文旅创新能力。

芙蓉谷景区。黄山区文旅体局供图
芙蓉谷景区。黄山区文旅体局供图

  在传统的舒适区,当地文旅“老炮”决心要“折腾折腾”。九龙瀑下舞九龙,漫瀑咖啡慢生活;太平湖上“游船+”,运动时尚新文章;乡村里“+场景”,打造数字游民、青年创客未来集聚地;芙蓉谷也正在改造升级……一山独秀,四门皆景,高端民宿、度假酒店、房车营地、太平之味、中国名茶等,黄山区在传统山水观光中向“新”而行。

  在火热的新赛道,黄山影视(网络微短剧)产业园奠基暨黄山影视文化创客中心揭牌,新丰乡相继打造出“吾乡憩茶空间”“转角咖啡馆”“草木扎染小院”“非遗文创”等特色新业态,一系列赛事活动和创意项目相继落地,甲辰清明黄帝祀典暨轩辕车会活动、首届中国黄山赏石文化旅游节打开文化之门,“低山游”“低空游”层出不穷……

山屿溪·爱琴海城堡酒店。黄山区文旅体局供图
山屿溪·爱琴海城堡酒店。黄山区文旅体局供图

  在未知的市场,黄山区走进江城武汉发出美好生活邀约,大黄山大敦煌联手发布,走上长三角环线列车,开启时速350的文旅推介,勇闯上海滩推介秋季旅居康养产品……

  我们已经可以在一些努力中看到希望,黄山区入选全国康养百强县,被授予“新中式茶饮发展先行区”称号,多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荣获省级荣誉,“黄山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入选全省“十佳落地项目”,15家民宿获评全省首批“皖美金牌民宿”,黄山马拉松荣获中国田径协会“体旅融合发展赛事”称号,全域旅游导览标识系统焕新“上岗”……

  面对文旅“破圈”的攻坚战,黄山区文旅人紧握多重战略机遇,迭代升级,努力解锁更多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文旅“新质生产力”。

途居黄山露营地。潘祯祥 摄
途居黄山露营地。潘祯祥 摄

是天花板,还是瓶颈

  近些年,各地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面临新的“成长的烦恼”,遇到“爬坡过坎”的困难,大家感觉到“卷”。身处“大黄山”地理中心,黄山区更是感受颇深。

  有民众质疑:“今天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黄山区文旅是否已经触到了‘天花板’?”也有客商感言:“再大的风浪终究会过去,相信黄山区文旅必定如青松一般,越发高大。”

  经济发展有内在客观规律,文旅发展风风雨雨也很正常,高低起落间,关键是要破难开拓。

  过去的七难八难,没有难住黄山区文旅人,反而愈挫愈勇。当前的困难,对于他们来说,更不是无法逾越的天花板,而是需要努力突破的瓶颈。

  对此,今年以来,为了避免文旅“同质化”,黄山区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其中动作最为密集的当属“文旅+体育”。

2024第三届“黄山杯”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黄山区文旅体局供图
2024第三届“黄山杯”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黄山区文旅体局供图

  今年以来,全国门球邀请赛、华东地区老年人乒乓球比赛、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华东赛区(安徽)复赛、第三届“黄山杯”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环黄山公路自行车挑战赛、2024黄山竹笋节暨长三角全民健身走(跑)邀请赛、安徽省青少年魔方锦标赛、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太平湖小铁人三项赛暨城市家庭铁人三项赛(黄山太平湖站)等一系列精彩赛事密集落地,还有2024黄山马拉松即将创意来袭,体育运动产业孵化园暨智力运动中心成为“体育+研学”“孵化+培育”的新平台,黄山区文旅“赛事经济”异军突起。

  一场场体育赛事,究竟为黄山区带来了什么?

  “赛事”即“城事”。形象地说,成功举办一次体育赛事,无异于黄山区主演了一部“现象级”热播剧。

  持续曝光、大量投资、城市更新、消费拉动……每一场体育赛事的举办,都会为黄山区带来巨大机遇和发展红利。

  一场成功的体育赛事,是向外展示与推介自我的窗口。在承办赛事的同时,黄山区将赛事宣传与文化旅游宣传有机结合,城市实力、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也将通过体育赛事得到对外展示。可以说,这是一次带流量、宣传城市形象的好机会。

  一场成功的体育赛事,也是城市自我提升的过程,将拉动消费需求,并能在赛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挥“后续效应”。

  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对黄山区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消费需求,餐饮、住宿、交通……带动的是一整条产业链,直接受惠的是旅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

  当然,体育赛事带给黄山区的,无论是赛事经济带来的短期收益,还是城市升级带来的长期效益,最终的评判权在广大市民的感受。比如获得感、愉悦感,种种感觉的综合,最终指向的是市民的幸福感。

  因而,值还是不值,需要放在一个更长时间维度上考量,也需要放在多元的视角下考量。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考验黄山区文旅人的眼光、胆识、能力,越是要坚定信心。深刻把握机遇,保持“闯”的劲头、“拼”的精神、“创”的勇气,稳住阵脚、冲出重围,相信黄山区文旅又会创造一番新气象!

可否期待下一个传奇

  在黄山区,是什么造就了曾经的文旅传奇?

  复盘过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一场勇敢大方的尝试,一方孕育文旅的山水,一群想改变命运的草根,一个宽容支持的环境,它们共同作用,造就了黄山区的传奇,推动文旅事业的不断腾飞。

  比如,当地山岔村的“传奇”名场面便是如此诞生。早在30多年前,山岔村便端起了旅游饭碗,开发了翡翠谷景区,开创了中国农民办旅游的先河。后来,从翡翠谷景区、翡翠新村,到精品民宿,再到当前一系列新业态,山岔村从单一的旅游观光到休闲度假康养综合型旅游,实现了从“1.0”到“3.0”的迭代升级。

  一代代文旅人的前赴后继,体现的正是黄山区文旅拥有的改革创新的拼劲、闯劲、干劲。同时,一段时间以来,也可以明显感觉到,当地诸多针对文旅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互相衔接、互相支撑。

太平猴魁核心产区。施亚磊 摄
太平猴魁核心产区。施亚磊 摄

  那么,黄山区这座宝藏小城如何进一步“破圈”?

  今年,7月5日,黄山区召开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动员会,创新提出黄山区“1366”大黄山建设的总体思路。

  该思路明确,围绕“系统推进高水平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这一目标,抓好环黄山、环城区、环太平湖三大组团发展,发展休闲度假、医疗康养、文化服务、创意经济、体育赛事、会展经济六大高端服务业产业,建设“风情南大门”“会展东黄山”“泉养北大门”“活力西大门”“运动太平湖”“创意兴甘棠”六大片区,并围绕总体布局,全面构建山上山下联动、“三环”互通互动、区域协同联动的整体联动机制。

  从发展“七问”引发热议、公开征集文旅发展建议,到“1366”总体思路发布,再到一项项创意活动“办得实”、一场场精心推介“走出去”、一个个前沿项目“引进来”……在黄山区,可以期待文旅事业发展的大环境会更好,可以期待市场主体发展的空间会更大,还能期待“两只手”会形成更大合力。

东黄山国际休闲度假区。黄山区文旅体局供图
东黄山国际休闲度假区。黄山区文旅体局供图

  当然,解决文旅发展中的很多具体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需要全区上下并肩作战、携手共进,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文旅举措,落地为因地制宜的实招;需要全社会提供满满的正能量,让文旅市场运营和项目建设主体的心气提得更足、作用发挥得更好……

在黄山西站站前广场,上演《百车共舞大黄山》。施亚磊 摄
在黄山西站站前广场,上演《百车共舞大黄山》。施亚磊 摄

  把握当下多重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不畏艰难向前走。

  文旅体紧紧攥成拳,“七问”是一种探索,更是一种期待。下一个传奇,我们黄山区见。(崔艳 叶智成)

责任编辑:张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