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8月19日电 (林可欣 武璇 谷学强)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因”。近年来,阜阳市积极锻造新质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争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2024年上半年,阜阳全市生产总值1698.7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26.3亿元,增幅达7.6%。
位于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的欣奕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显示光刻胶大规模量产导入的光刻胶企业。该公司于2013年5月入驻阜合园区,十来年间持续深耕先进材料领域,立足显示光刻胶,提供系列高端光刻胶产品、OLED精品材料等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前端的技术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国10大城市,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发展网络布局;后端阜阳基地涵盖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品控管理、稳定供应等方面,打造了多维一体的核心竞争力。

“欣奕华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减税降费的一系列措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公司首席运营官陆金波介绍道:“同时,我们也不断寻求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北京和省内许多高校合作开发工作,致力于泛半导体领域产业链生态建设。”
据了解,欣奕华新材料聚焦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两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组建了汇聚全球行业专家和和业内顶尖开发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规避“卡脖子”风险,带领企业实现关键技术产业化。
传统行业如何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该公司的前身——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依托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撑,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棉纺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型升级。
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从事传统纺织的民营企业,一直以来将棉花收购、加工、纺纱、织布、家纺产品生产销售作为主营业务。2017年年初,界首市委、市政府组织了院士专家界首行活动,九位院士齐聚界首,为当地企业发展把脉支招。该公司借助此次活动平台,主动对接,活动后,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引进了包括院士专家、博导、高工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成立了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院士团队突破了“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生产出具有防水透湿、发热、凉爽、抗菌性、电磁屏蔽、保暖等功能性的纺织品,产品性能独具特色,技术优势突出。

“这几年公司十分注重保暖材料的科技创新,去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1%,我们公司开发的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技术打破了美国3M公司的长期技术垄断,很多之前使用3M公司材料的服装品牌也开始和我们达成了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保暖材料的国产化。”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荣小瑛骄傲地说。
目前,依托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撑,该公司在原家用纺织品的基础上开发了抗菌防螨产品、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防水透湿纳米纤维制品、可重复使用的PTFE纳米纤维膜口罩等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品;已获得授权国内专利及版权72项,登记科技成果89项,摘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项“国字号”称号。
未来,公司还将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东华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加大合作,转化科技成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聚焦军品民用化,打造军民融合试点示范基地。
新质生产力还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智慧翅膀”,赋能农业发展有“质”更有“智”。走进阜阳市颍上县十里农业生产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网纹瓜栽培架映入眼帘。“网纹瓜长势不错,今年中秋就能上市了。” 颍上县十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亭介绍道。
李亭是安徽颍上人,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系,2016年返乡创业成立颍上县十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2600万元,基底面积650亩。
作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面对培育新品种的问题,李亭坚持用好“数据”这个新农资,秉承“以市场为导向,订单化种植”的发展路线。在当地政府各种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李亭的基地慢慢建起自动化穴盘点种机、可移动苗床、水源式控温系统、自动喷淋系统、可视化物联网体系,并已经成功培育菠菜、甜瓜两类蔬菜。

目前,该公司已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商标4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食品认证1个。
十里生态还积极与高校展开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023年8月4日,安徽农业大学颍上辣椒科技小院在颍上县南照镇十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揭牌。安徽农大研究团队持续开展辣椒优良品种引进与种质资源的收集,选育适合颍上及周边地区生长,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辣椒新品种;积极培育辣椒产业社会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开展“高校(科技小院)+企业+合作社+农户”技术服务模式,针对辣椒种植的问题,聚焦椒农的需求,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同时,通过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了辣椒生产的高效化、精准化、智能化。(完)
责任编辑: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