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序曲奏响,“流动的盛宴”再次与文郁堂·私人收藏酒店相遇。“清风唱和”扇面诗稿展、文郁堂·弘一法师书画展、郁郁青青·许振水韵青花作品展……一场场艺术展览纷至沓来,观众们带着好奇和期待,走进文郁堂主人郁建明先生与艺术家们共同建构的绮丽世界。
近日,恰逢文郁堂焕新两周年,“无界”主题联合画展启幕这一重要时刻,雅事与欢聚在这百年徽派古宅中勃然生发,予人更多自由心境,感受传统延续至当下及生活于艺术表达的诸多可能。
艺术展览代表着一个场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环境的升华,它不仅仅是一次艺术活动,还可能是文化引领者、美学创新者或试验实践者。那么,从“国保”建筑中打磨出的文郁堂,所办的艺术展览能给人带来什么?又何以办的不一样,更动人?

发现美之所在、走向美好生活的通道
文郁堂坐落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钟英街,呈坎则循《易经》风水原理而建,既是徽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有东方美学的精髓。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呈坎素有“江南第一村”之美誉。
文郁堂主体原为二座明代建筑,分别是新安中医世家和徽州盐商府邸。20多年前,主人郁建明先生钟情呈坎厚重徽文化传统,为实现理想中生活方式及保护国保建筑,使其焕新重生,便决心出资修复。之后,他专门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建造师团队,联手徽州本土传统艺人,对两栋古宅及周边配套建筑进行整体规划,拓展了画廊、咖啡吧、酒吧和庭院等辅助空间。又历经5年多精心打造,文郁堂私人收藏酒店利用“文保建筑+在地文化+艺术收藏”的方式焕新呈现,自此开启精品小奢酒店及艺术生活空间的全新赛道。
“每一座老旧的建筑,墙瓦之间都有着时间的记忆。让这类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郁建明先生对创立文郁堂的初衷娓娓道来,他认为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需要艺术。
古建焕新的经历使得郁建明先生更加坚持对发现美之所在、走向美好生活通道的探索。在百年老宅文郁堂中精心策划一场场高品质艺术展览,便是他在文化艺术与生活美学之间的一次创新。


那么,不禁要问,在“国保”建筑中举办高品质艺术展览,文郁堂究竟想给人们带来什么?
高品质的展览就是一堂美学课。每一次展览都是一次与艺术家、宾客的深度交流。在文郁堂看展就是一种徽文化的熏陶。穿行于徽派风韵的古宅展厅,或许能发现自己未曾走过的桥与路,或许能勾起几分往日回忆。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段,有着怎样的学识背景,在这个“课堂”里,关于美的感知是共通的。
身处雅致的艺术空间更具仪式感。在文郁堂,感受艺术、建筑、民宿、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是一种极其美妙的体验。在这里,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民宿是体验文化的窗口,而艺术则是文化的灵魂。走进鲜活艺术现场,距离近一步,感悟深一层,切身站在艺术作品面前,与大师隔空对话,感受到徽州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民宿的温馨舒适,种种仪式感与冲击力瞬间拉满。
看展式社交也是当代生活的时尚。社交媒体平台上,文郁堂逐渐成为Z世代群体和文人雅士朋友圈中的重要元素,在文郁堂“一起逛展”“雅集共赏”也悄然变成了一种时髦社交方式。无论拍照分享,还是在文郁堂结识志同道合者,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在文郁堂举办优质艺术展览,正逐渐“破圈出道”,走进许多向往徽州的人们日常生活。

为展而展,不如不展
在文郁堂,艺术展览并不狂热追求“量”的突破,而是精心策划、耐心沉淀,寻求在主题、形式上呈现出新面貌。在悠闲的徽州Countrywalk中与一场艺术展不期而遇,抑或是为心动的展览而奔赴文郁堂,自由体验,有所收获,亦足矣。
为展而展,不如不展。如果一眼望去,总令人感觉作品“端着架子”、难以靠近,自以为艺术就要高高在上,那么展览就会沦为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参展画家马俊先生对此深感赞同,他认为提高艺术修养需要先在视觉上广泛积累,多读画,慢慢积累画作的阅读量。“现在我看任何一张画,短时间内,你所有的信息我便全能读出来了,你的求学背景、关注的艺术家和技法,我全都可以快速读出来,我现在天天都还在搜集各种画作的信息。”
如果“闭门造车”,那展览的价值与意义又何从谈起?
文郁堂中的艺术展览,都是经过艺术审美的积累和筛选的,并没有迎合任何市场或者宾客的需求,而是旨在为宾客们建立起一种跨时空、跨地域、跨文化的审美交流空间。

文郁堂并没有引入过多的布展技术手段,不追求一时的网红“打卡”,杜绝消解展品本身的意义。
曾经两家共用的厨房如今作为小画廊连缀起两个宅子,主人的艺术收藏静呈其间,笔底生风、画里摇红。许多展品嵌入其间,观众在其精心搭建的艺术空间中,回眸间或是500年的穿梭,转身则又或许变为当代艺术的幽梦。经典作品在文郁堂中“动”起来,有了优质内容托底,人们得以沉浸式体验“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对郁建明先生来说,在文郁堂举办展览不仅仅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郁建明先生希望通过这些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徽州文化,同时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华和创意,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他们的作品,在这里发现美、感受美,走向美的生活。
文郁堂没有网红化的“表演秀”,只存在一场场直击心灵的文化体验。因为,“到此一游”和“泼天的流量”都可能是一时的,精神的触动和心灵的共鸣才会长存。

一场心意相通的双向奔赴
一场场艺术展览恰如其分地遇见文郁堂,就是一次次心意相通的双向奔赴。高品质的展览串联起宾客、展品与文郁堂,在不同维度的艺术对话中展示文郁堂的文化品格和人文形象。
策展破题,让展览讲好故事。策展水平是衡量艺术展览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有不少展览只是拼凑起来的“大杂烩”,有什么作品就展什么。没有目标与构思,就会让观众淹没在不计其数的同质化展览中。
艺术展览需要“苦心经营”,用策展过程中的再加工、再创作,讲出令人回味不绝的好故事。
比如,去年五月,参展画家马俊先生初次到访文郁堂。而管家在为马俊先生登记入住时,发现当天恰逢马俊先生的生日,则特意吩咐厨房为他准备了一碗长寿面。这份简单的心意,让马俊先生与文郁堂之间的距离更近了。郁建明先生说,“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的重逢,与马俊先生的相遇,让我深感投缘。他的山水画作品,与文郁堂十余年来的修复和呈现,都体现了对丰厚传统艺术文化的敬意。我们不拘泥于传统,而是站在当下的角度,自由融合,表达内心的探索。”
画展中,如果不深入了解,很难想象几幅尺寸不大却笔触十分精细的画作是来自一位男性画家——王益先生。画家王益先生认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心静,毫无杂念,方可能进入到艺术的精妙之境。一次画展,就相当于一扇门、一扇窗,创作者在这里吆喝一声,让读者进入到不同的世界,拥有不一样的体验。

美育破圈,让展览浸润人心。艺术展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还承担着社会美育的责任与义务,更要直面“为谁而展”这一重要问题。
参展画家丽影女士在雅集之上分享了许多艺术追求道路上的收获。她说:“我并不是美术科班出身,而是从电视圈转到这个绘画圈的,在认真学习绘画的十几年中,我最在意的,就是在某个时光流过的瞬间,我觉得它特别美,它可能是一个物件,可能是一道光线,也可能是我当时情感的复发,在别人看来它可能是极其普通的,但是他就能够感动我。”
丽影女士表示,画画的初衷其实只是想在这个热闹的世界当中找到一些安静,回归自我。她的内心是安静的,她的画也是安静的,安静其实也是一种力量。
黄山市美协主席郑天军先生认为一个艺术家不必太纠结技法方面,艺术创作最主要的就是心境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美育从画家的心灵和笔触出发,在文郁堂的艺术展览中与徽文化气韵融合,一直浸润着来往这一片空间的人们。

创意破壁,让展览流量澎湃。相对于影视节目能反复播放而言,一场艺术展览在撤展后就难以留下持续的记忆。因此,艺术展览需要打破时空局限,通过创新展陈方式,打造“永不闭幕的展厅”,让传播链条更为完整。
马俊先生对画画有两个特别深的体会,一是传统,二是艺术。他认为建筑规范基本上都是从传统而来的,文郁堂的明代气韵、很多美感都是传统的,他在创作时传统与现代技法互相结合,既要体现传统的美,也要体现现代的美。
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竹峰则把这次画展雅集视作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他认为“国保”文郁堂并没有做“修旧如旧”,而是“修旧如新”,不仅原汁原味的魅力还在,还具有现代性,然后将三位知名艺术家的画作引进到文郁堂,新的艺术灌溉老的血脉,让文郁堂重新开出另外一朵更美的花。
所以,在“国保”建筑中展陈现代艺术,这种结合在文郁堂便也是传统和现代的创新。

展览的“长尾效应”也需要充分释放。无论打造系列展览,还是设计文创活动、推出衍生产品,都是为了让展览的内容传播得更广,让美的流量更澎湃,让艺术的体验“冲出”展厅。此外,展馆也可以与展览共美。目前,文郁堂已悄然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之一,营造出了更多关于建筑和画作的艺术珍品,让宾客们对文郁堂的展览产生了持续的审美期待。

当前,在文郁堂,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正在打破艺术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孤岛”,打开关于现代生活的多重想象。当有更多的文郁堂艺术展览走入人们的心中,就会有更多美好的故事能够发生和抵达。
作者:叶智成
责任编辑: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