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安徽要闻

防疫知识快转给受灾群众和抢险救灾人员!
2024年06月25日 15:39 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6月25日电(张强 方萍)6月19日入梅以来,安徽南部地区部分区域出现灾情。针对洪灾期间和灾后的疫情防控,记者25日专访了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副主任护师穆燕,为灾区民众和前线的救援人员解答防疫知识。

  中新社记者:洪灾时易发生的传染病有哪些?

  穆燕:洪灾时易发生的传染病主要有消化道传染病(霍乱、甲肝、戊肝、痢疾、伤寒、感染性腹泻、肠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脑、麻疹、流感、感冒等),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血吸虫病、钩体病、出血热等),虫媒传染病(乙脑、疟疾等),皮肤病(湿疹、皮肤真菌感染等),红眼病等。

  中新社记者:洪灾时哪些渠道和因素会导致传染病?哪些人群易患上传染病?

  穆燕:疾病会通过不洁的饮食、不洁的双手、不洁的水、呼吸道及老鼠、蚊蝇、钉螺等虫媒传播。

  洪灾发生多起势急、波及范围广,饮用水源受到破坏、食品受到污染、居民临时安置点条件相对较差、生活垃圾及牲畜排泄物处置不及时、老鼠及蚊蝇密度增加,灾民及救灾人员由于疲劳紧张且饱受日晒雨淋导致免疫力降低等情况,这些都是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不管是否身处灾区,下雨频繁的季节都该做好个人卫生防护。特别是0~5岁儿童、投身救灾的中青年人、老年人这三类易感人群,在洪水期间非常脆弱,更容易患上传染病。

  中新社记者:哪些人群易患上传染病?

  穆燕:重点做好这三类传染病重点人群的防护。

  0~5岁儿童:由于卫生习惯不良、自身抵抗力弱、缺乏照顾,对细菌性痢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易感。在洪灾期间,父母应该让小孩远离疫水,灾后疫苗接种也要及时补上。

  投身救灾的中青年人:由于忙于抗洪救灾,过于劳累,抵抗力降低,对流行性感冒易感。劳逸结合,比如适当换班,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就诊,不建议带病上前线,避免造成疾病传播。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传染病影响,需要保持健康生活习惯,远离疫水。老年人本身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也容易在夏季高发,需要保持药物治疗;同时灾情期间,老年人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担忧等情绪,也应给予关注,避免发生冠心病、脑血管等疾病。

  中新社记者:如何预防和避免洪灾之后的传染病流行?

  穆燕:保障安置点环境卫生。灾民安置点及救灾人员驻地最好选择在地势高、通风良好、相对干燥的安全建筑或帐篷内。

  迅速清理掉周围可供老鼠、蚊蝇藏身和滋生的杂物堆、积水潭,建筑物或帐篷门口可设置挡鼠板、蚊帐,建立密闭的垃圾储存点(桶)并及时清运。

  安置点或驻地内人员安排不可太密,每张床位之间四边最好相隔2米以上,保持最大限度通风换气;有条件的可增加机械通风及除湿设备,以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干燥。

  每日由专人对安置点和驻地进行清洁消毒,重点是灭鼠、灭蚊蝇,对垃圾储存点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或在当地疾控部门指导下实施清洁消毒工作。

  注意饮食和生活卫生。注意饮用水卫生,尽量饮用纯净水,自来水应烧开后饮用。井水如受到污染不得饮用,烧开后仅可用于洗菜、淘米以及洗手、洗澡等生活用水。

  食品做好防鼠防霉措施,灾区地面及空气潮湿,食品不应堆放在地面上,应储存在至少距离地面20厘米的货架或其他平台上。禁食霉变腐烂过期的食品;所有食物应煮熟食用,现煮现吃,避免存放过久。

  尽量不接触或少接触疫水。洪灾时,洪水中携带有大量的垃圾、粪便、动物尸体、老鼠、蚊蝇,一些携带细菌病毒的虫媒或物体也可随着洪水发生迁徙、转移,所以要加强个人防护。

  需要接触疫水时,应穿防水的衣裤靴,清理动物尸体应戴橡胶手套和口罩帽子,处理过程中动作轻稳,避免自身受到切割伤或划伤、减少尸体内物质喷溅。

  工作结束后,脱卸工作服、工作鞋,最后脱卸口罩,然后在清洁的流动水下,用皂液(肥皂)彻底清洁全身、鼻腔、耳道、刷牙漱口,更换干净干燥的衣物。

  看护好少年儿童,不要在水中嬉戏玩耍,不捞取水中漂浮的鱼类、动物和不洁物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接触不洁物品后以及饭前便后,都要及时洗手。喝纯净水或烧开的水、吃熟食。

  不聚集,劳逸集合。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清洁,有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另外,要注意,发热、呕吐、腹泻和皮疹可能是传染病的早期信号。洪涝灾害期间,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尽快就医,主动报告卫生疾控人员,注意自我隔离,儿童或老年体弱者不与病人接触。(完)

责任编辑:刘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