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旅游大观

歙砚之光——记歙砚恢复生产60周年
2024年03月12日 20:00 歙县融媒体中心

  砚为研磨之器,承载传统文化精髓;

  砚为文房之基,书写中华文明根脉;

  砚为启蒙之道,耕读传家气韵悠长。

  歙砚砚石,形成于地球震旦纪后期,至今已有13亿年。千百年来,歙砚文化浮浮沉沉,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盛繁荣……

  歙砚之光

  龙尾山,地处古徽州婺源县东南。

  1094年,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寻访这里,并以《砚山行》记之,感慨“步步穿云到龙尾”。令黄庭坚等文人雅士痴狂,并不辞辛苦,成行龙尾山的,便是当时已闻名天下,产于歙州的“歙砚”。

  相传,一千三百年前,婺源叶氏逐鹿龙尾山,发现龙尾砚石,为“歙砚”之肇始,经数世雕琢,终成贡品。

  龙尾山砚矿,于清末沉寂。百余年后,在“发掘祖国文化遗产”的号召中苏醒。1963年前后,芙蓉溪、武溪复现喧闹场景,歙砚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第一篇:缘起 沉寂百年再起航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与广东端砚、甘肃洮河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合称中国四大名砚。南唐后主李煜称之“歙砚甲天下”。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宋代书画大家米芾都给予了溢美之词。

  千余年来,歙砚作为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制作技艺在歙州、也就是后来的徽州一府六县中广为流传,尤以府治所在的歙县为最。2004年9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歙县“中国歙砚之乡”荣誉称号。

  《歙州砚谱》,详细记载了歙砚被发现问世的故事,并赞之曰:“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

  端溪,指的就是端砚。这不仅是歙砚有文字记载的起源史,也成了歙砚之所以位列四砚之首的一个佐证。一双慧眼,一次偶然的发现,成就了一段传奇。从此,一块块温润如玉的歙砚石,顺着芙蓉溪,走出深山。

  歙砚,雕工精细、花纹奇丽,有着发墨益毫、滑不拒墨、涩不留笔之效,兼具造型浑朴,有着浮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技艺手法,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至南唐,中宗李璟、后主李煜,均为文学、书画大家,因挚爱歙砚,特命李少微为砚务官,歙砚辟为御用之品。宋代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宋代是歙砚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到了南宋,徽州知府将澄心堂纸、李廷圭墨、汪伯立笔和歙砚一道作为“新安四宝”,进贡朝廷。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婺源县令汪月山在龙尾山进行采石,结果压死很多人,损失极其惨重。”徽学专家邵宝振介绍。

  这次较大规模的采石成为宋代歙砚史上的绝唱。元代以降,歙砚文化进入衰退期。明代更无任何歙砚采制的文字记载。而清代唯一有记载的砚石开采只有一次。清道光年间(1821-1850),歙砚被定为朝廷贡品,其后经济衰退,歙砚生产式微。尤其是1910年前后,当地军阀安排驻军进山开采龙尾石,发生矿难导致封矿。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龙尾石的开采始终未能恢复,制砚艺人日渐减少。曾经风靡一时的歙砚产业步入“石尽艺绝”的境地。

  1957年,周恩来总理作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沉寂百年之久的歙砚复产提上了议事日程。1963年,歙县成立歙砚砖雕生产合作社,主抓歙砚生产的是两名砖雕艺人,生产出来的歙砚“砖”味十足,与人们想象中质朴大方的文人砚相去甚远。

  “那个时候,赖少其从上海调到安徽来当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他推荐我们去上海海派砚雕开山鼻祖陈端友的弟子那里学习,那个老师当时已经七十岁了,结果就把我选去上海学习了。”歙砚复产亲历者叶善祝回忆。

  与此同时,歙砚复产的另两名主要亲历者胡震龙、方见尘,因各种际遇,走上了歙砚产业的复兴之路。他们和叶善祝一道,融成了一束光,在广袤的徽州大地上,护航歙砚创新前行。

  第二篇:发展 “三分天下”扬风帆

  歙砚复产,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叶善祝、胡震龙、方见尘等一批砚雕名家,撑起了歙砚界的一片蓝天。

  1964年,23岁的叶善祝来到上海,跟随砚雕大师张景安学习砚雕技艺。仅仅一年时间,叶善祝就雕出了一方《书形砚》,“页”与“页”之间,线条细密,一刻到底,十分细腻,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肯定。1966年叶善祝返回家乡,全身心地投入到砚雕技艺的传承之中。

  歙县工艺厂成立后,叶善祝成了厂里的授课老师,课堂上他不仅讲技法,也讲历史,讲理论,也讲审美,培养了众多学生。

  1963年,为了配套歙砚生产,歙县派出大批人员入驻砚山村,经皖赣两省、歙婺两县多方磋商,龙尾石复采启动。停采距今已有130多年的老砚坑,再次涌现人头攒动、号角漫山的盛况。

  婺源县砚山村复兴桥南岸,是一大片平整的田地。60年前,采石者白天肩挑背扛地把石料运下山,送往百余公里外的歙县。

  改革开放以来,歙砚受到东南亚一带国家的青睐,一跃成为换取外汇的重要商品。斯时,江西省也想发展砚产业,为此在品名以及原料上产生许多纠葛。原料的短缺逼迫歙县工艺厂另谋生路。

  一次偶然的机缘,婺源大畈村农民将在田间地头的石块运到歙县工艺厂。叶善祝发现这就是鱼子纹石品,不但可用而且可以选取大料。从此以后,大畈成了歙砚重要的原料产地。

  与此同时,歙县有关方面请求省地矿局帮助在徽州地区范围之内寻找砚矿,后来由三三二地质队程明铭负责普查任务,歙县大谷运、上丰、岔口等地的多处砚坑、以及分散在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其他砚坑得以发现,歙砚砚石品种越发丰富多彩。

  发展歙砚,歙县工艺厂唯才是举,无论出身。

  胡震龙,祖上是有名的糕点师,自小耳濡目染,学习雕刻印模。接触歙砚后,他融入书画元素,开创了以写意山水入砚的先河。

  胡震龙通晓诗词韵律、擅长书法绘画,有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上世纪六十年代制作的几方歙砚,为歙县赢得了率先建厂的资格。

  继胡震龙、叶善祝之后,歙砚界的又一领军人物就是砚雕大师、国画大师方见尘。

  1963年,15岁的方见尘走出大山,跟随民间老艺人学习砚雕。他的砚雕作品,登上过《人民日报》、走进过人民大会堂。

  方见尘为人纯真,洒脱不羁,作品中保留着“本我”的淳朴。60年来,他在刀法、线条上独树一帜,以仕女元素入砚,自创一派。

  第三篇:繁荣 百家争鸣迎盛世

  “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这是宋诗人蔡襄对歙砚品质、价值的赞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歙砚产业异军突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工厂改制,原来的制砚工人,从单一的订单制作中解开手脚,歙砚迎来了全面繁荣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王祖伟、郑寒等一批砚界才俊,他们不仅在砚技上推陈出新,更在书画研习、诗词创作上不懈追求,赋予一方方砚石全新的温度,全新的生命。

  王祖伟承继家学,作品独具匠心,构思巧妙,大气磅礴、技道合一。

  郑寒,刀法遒劲、老辣、简练,擅用石色纹理,师古不拘古,继承传统而又突破传统。

  现存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不足400人,歙砚雕刻界王祖伟、郑寒忝列其中,实为难得。除此之外,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得主,更是在歙砚界全面涌现。新一代的歙砚人,他们潜心学艺、自我突破,努力实现着从“匠”到“师”的跨越。

  2002年,为保护稀有资源,砚山砚坑再次停采。受此影响,砚石价格步步攀升。20余年来,为寻求一方老坑砚石,砚山村拆除了所有的猪栏柴棚,包括许多老房子。

  受此影响,歙砚人一边开源一边节流。歙砚协会会长方绪彬在大谷运开采龙首砚石9年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料不足的难题;一些砚石经营者,从大畈、九江等地引进石料予以填充,为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些原本不起眼的,甚至被废弃的小料,在砚雕人的手中,做成了包括乐器在内的各式各样的把玩件。许多手艺人更是把经典的砚雕作品珍藏起来,作为传世之宝。

  在歙砚技艺的传承上,歙砚协会通过校企合作、研学、师带徒等多种方式齐头并进,为后续人才做好储备。截至当前,歙砚从业大军3万余人,他们紧握手中刻刀,紧扣时代脉搏,搏风击浪,勇毅前行。

  人生易老天难老,甲子一轮转瞬消。

  60年,在5000年人类文明史中,沧海一粟;60年,在1000多年的歙砚发展史中,转瞬即逝;但正是这短短的60年,歙砚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人类文明史中不可或缺的那道光,越发夺目璀璨。

  千年歙砚,匠心传承!歙砚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征程中,必将肩负起独特的历史使命,在文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供稿: 歙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凌利兵、江伟民 、吴灿、王淑良、李金海

责任编辑:成展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