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当下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徐徐展开,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意义上的文物藏品,而已成为新时代乡村善治之路上从未断绝生机的智慧活水。
黟县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的魅力古县。
黟县下辖5镇3乡、66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境内完整保存1684幢明清古建筑,拥有西递、宏村1处2地世界文化遗产、9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46个中国传统村落8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着徽州山水与文化这座富矿,黟县乡村振兴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窥一斑而知全豹。不妨通过碧山这一典型古村,细细探寻黟县乡村善治背后的文化密码。
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北面,村落因北枕黄山余脉碧山而得名,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之一,东晋哀帝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建村,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碧山村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至今仍保留着典型的徽州古村落历史风貌。村庄世代以农耕种植为村落主要经济来源,形成了典型的“耕读文化”。
由古至今,碧山村民将传统乡村治理中的优秀经验结合当代乡村社会具体情境加以运用,使得碧山村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得到延续,并赋予新时代的特征。
尤其在关爱老年人、培育青少年及社会公益、教育文化事业中,广大村民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成立老年人协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团体组织,建设农家书屋、“阳光之家”等阵地平台。
从此,碧山村乡村面貌和风气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
多年前,当时的碧山村,相较早已名声在外的邻居——黟县西递、宏村,并没有什么先天优势,村庄环境有待提升,人心凝聚力不够等困难突出,与今日碧山有很大差别。
当时村两委思前想后,认为提升村庄“颜值”的基础上,关键还得靠历史文化凝聚人心。
首先,村子里历代以农耕种植为主,村中老人较多,经济基础薄弱,相较之下,开展文化活动群众基础好、成本低。其次,村里氏族宗脉保存较为完整,文化爱好者也多,大家对文化活动有需求、有爱好,在经常性交流中,关系也可以更融洽。
于是,2001年在村民的倡议下,碧山村成立了老年协会。自成立以来,老年协会始终坚持结合村情,结合村里老年人特点,把村里老龄事业办得红红火火。每天,老年协会为老年人提供看报纸、看图书、看杂志、看电视、下象棋等文化娱乐活动。经常组织他们自编自演黄梅戏短剧,宣传中心工作,村民身边的好人好事。
老年协会每年都会邀请黄山市和黟县人民医院专家为村民讲解保健知识,邀请医务人员为全村老年人义诊。逢年过节,老年协会委员也会登门慰问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
碧山村老年协会不仅在丰富当地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上有着卓有成效的作为,而且在处理邻里纠纷、制定村规民约、命名村街巷路、申报千年古村和整理村志史志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碧山村村街民巷的58余条石板路,通过查阅史料、走访乡贤、共同协商最终完成命名工作。主要路名有东头街路、黄陂路、翰林弄路、耕读园路、名贤堂路、大本堂路、培筠园路、云门路等。这些路名反映了碧山村的历史文化,背后有着广为流传的故事和传说。
2016年3月份以来,老年协会积极参与收集整理编纂《碧山村乡规民约》,历经五易其稿,形成了40条共3222字的《碧山村乡规民约》,并树立起村规民约在碧山村作为“小宪法”的权威作用。2017年,《碧山村乡规民约》被评为全国优秀村规民约范例。同年,碧山村老年协会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敬老文明号”。
二
古徽州素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美称,碧山村向来有着崇文重教的传统。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碧山村于2011年建立了由村民管理的农家书屋。
但碧山村两委深知,思考不深就做不好工作,绝不能只是布置几个书架、摆上几张桌椅,乱花钱搞一个“空壳子”,只有硬件设施没有内涵建设的活动场所绝不是碧山村想要的。
一切还得从村子的历史文化里找答案。
农家书屋从碧山村历史文脉中汲取营养,营造独具特色的阅读氛围,还定期开展知识竞赛、读书征文、诗歌朗诵及谜语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村民的阅读习惯。村民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享服务。农家书屋一时成为碧山村的“流量宝地”,2012年获得了“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光荣称号。
农家书屋建起来了,除了阅读,还可以做哪些用途?
碧山村两委借助农家书屋平台,不断拓展其服务功能,推动当地文化活动的开展。
碧山村先后成立了龙狮队、非遗傩舞队、黄梅戏剧团、风筝队等文娱队伍。其中,安徽省级非遗——碧山非遗傩舞《出地方》源于汉代“方相舞”,在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吸附了民俗文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傩俗。碧山傩舞《出地方》从背景,扮饰,鼓点,乐典,动作设计等等,无不从艺术高境诠释浓缩重现了碧山农耕起源史话。2020年碧山傩舞表演队还受邀到央视乡村大舞台直播录制。
闲暇时间,村民读书看报、打球健身、跳舞唱歌、下棋娱乐、吹拉弹唱、写字作画、竹编雕刻等已成为碧山村新风尚。
除了老龄工作,摆在碧山村两委面前需要正视的,还有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
十几年前,大量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其子女留在家中,依靠年老体弱的隔代老人监护照应。这些“留守儿童”暑期缺失管理,到处放“野牛”,上山采野果,下河玩水摸鱼,暑假作业空白,不仅学业荒废,而且存在极大的人身安全隐患。
2011年,碧山村于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同年暑期,碧阳镇团委书记、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碧山村大学生村官吴捷,与碧山村关工委一起,思衬如果把这些孩子“拢”在一起,既能保证暑期安全,又能组织开展健康向上、有益身心发展的文娱活动,更能够满足学生暑期作业难以独立自觉完成的需求。
恰逢村中办起了农家书屋,吸引了不少孩子前来看书。这样,一个在农家书屋开办留守儿童暑期班的创意油然而生,也很快得到村党委的支持,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
于是,2011年7月10日,黟县首个为农村留守儿童暑假学生服务的公益性托管性组织——碧山村“阳光之家”暑期班在村中“农家书屋”开班。
“阳光之家”组建了一支志愿者师资团队,有教龄30多年的老教师,有大学生、留学生志愿者等。多年来,碧山村“阳光之家”完成了从最初的安全呵护、作业辅导转变为琴棋书画、天文地理兴趣的爱好培养,针对乡村现实及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接受健康科学、有趣有效的教育,以打好国学基础、历练体魄和精神力量、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以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奠传统之基,奠审美之基,奠人格之基。
除了农家书屋,阳光之家,碧山村还建有碧东、碧西2个平安文化大礼堂,文化活动中心4个文体广场、1个体育广场、村史馆和农民文化乐园等。
三
从碧山村这些平台发挥的作用来看,主要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优秀文化传承、知识技能普及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平台,碧山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积淀得到挖掘,碧山人的志气得到鼓舞,“老有所为所乐、幼有所悟所长”的乡村氛围日益浓郁。
在碧山村,人人都可以上台表演,做“民星”;人人都能享受到义诊、幼儿暑期托管教育等惠民服务;人人也都可以干一番“文创”事业,就地就业……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正由于每个乡村的努力与创新,黟县乡村振兴得以百花齐放,各美其美……
近年来,黟县乡村振兴建设成效斐然,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等荣誉。
7月21日,安徽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黄山市召开,强调要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千村引领 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共黟县县委书记程寄县表示,黟县将贯彻落实好本次现场会精神,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真抓实干、加力提速全力创建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力争在全省、全国乡村振兴建设中当示范、作标杆。黟县将聚力提升“画里乡村”,聚力打造“国际乡村”,聚力建设“和美乡村”。
沧海桑田,万物更新。
纵观古今,黟县乡村治理的“变”是生态环境的提升,理念方式的创新,“不变”的则是深刻在田间地头、世代黟县人血液中的历史文化基因……
如何在乡村治理中因地制宜,用好乡村文化?乡村善治的黟县故事值得期待。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