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正文

黄山气象站建设轶事

2022年04月28日 15:53 来源: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4月28日电(通讯员 水民)现今游客如果入住黄山风景区内的宾馆,在宾馆大堂往往能看到一个显示如下文字的液晶显示屏:明日日出景观可见概率80%、云海景观可见概率10%、佛光景观可见概率10%等这些精细化的景观气象数据,这些气象数据均来自黄山光明顶的黄山气象站。该站始建于1955年,位于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海拔1839.6米,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国家基准气象站,而黄山光明顶气象站的建设历史,中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在民国时期就曾经亲自参与勘察谋划。

  竺可桢先生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先生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1936年夏,正是黄山旅游高峰时节,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在其家人与其学生中国地理学胡焕庸线提出者胡焕庸等的陪同下,来黄山考察。彼时上山,让他在黄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国气象上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初步了解。这是因为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人为干扰气候因素小,境内又有多座华东高峰,极适合在此建设国家气象站,为此,竺可桢萌发了在黄山建立气象测候所为国家服务的想法。

  彼时,竺可桢先生也是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遂请其上司、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支持此想法,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高度肯定。为更好的让该想法在黄山实施,翌年开春不久暨1937年3月,蔡元培与黄山建设委员会主任的许世英积极函商,许世英非常支持黄山建设事业,即便当时的旧中国积贫积弱,许世英还是非常支持竺可桢的想法,并着手筹备建设款项事宜,经蔡元培与许世英多方奔走,竺可桢在该年6月份领到了初始建设补助费用5000元。

  1937年7月下旬,竺可桢再次带领助手,亲赴黄山就建设测候所事宜进行现场选址。当时的黄山,交通异常落后,在此情况下,竺可桢先生在徒步连续考察了黄山几大主峰天都峰和莲花峰与光明顶后,认为黄山测候所的最佳选址为光明顶,这是因为光明顶作为黄山第二高峰,相比黄山其它高峰而言,光明顶上平坦而高旷,日光照射久长,也是黄山看日出、日落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山上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遂决定在光明顶处所在的明代为黄山开山祖师普门和尚创立的大悲院寺庙的旧址处建设测候所为宜。为保障该所顺利动工,8月1日,竺可桢所在的气象所立即向蔡元培汇报前期建设情况,蔡元培再次就气象所建设事宜函告许世英,惟此时国事多艰,抗日战争已然全面爆发,中央研究院已经顾不上黄山测候所建设事宜,虽然测候所未建成,但竺可桢先生的前期工作为新中国在黄山光明顶建设气象所打下了勘察基础。

  1955年,新中国百废待兴,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建设也是蒸蒸日上,黄山旅游事业也在起步中。为了更好的发展黄山旅游事业,同时为满足新中国经济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安徽省人民政府指示安徽省气象局和黄山管理局研议在光明顶建设黄山气象站。黄山管理处与安徽省气象局经多方调研,由安徽省气象局向省政府汇报要求在光明顶建设气象站,省政府于1955年元月21日以皖办秘(55)字第00106号回函同意在黄山光明顶建设气象站,并且要求省气象局建设气象站时,要求气象站建筑形式和黄山管理处共同研究,建筑风格与黄山风景和谐统一。

  为此,黄山气象站建设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时预算建设经费6万5000元,由芜湖建筑工程公司于当年建设成功,成为山岳景区气象站建设划时代的光辉篇章。1956年1月1日起,开始积累稳定可靠的气候观测资料。为研究中国长期气候演变规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吹遍了神州大地,黄山的气象服务也因此进入大发展时期。1985年,中国气象局在黄山光明顶建立我国第一部10厘米波长的714天气雷达,同时成立黄山714雷达站。这部雷达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99年新安江流域特大洪水预报服务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98年,黄山气象站又建立了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多种气象资料产品;2006年开始,又对天气雷达进行了更新,换成了先进的多普勒雷达。黄山气象站可以实时获取景区气象数据,依靠这些数据支持和先进的预报,对黄山上的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日出日落、佛光等景观景象都能进行有效监测和预报。

  如今这颗黄山光明顶上的气象明珠,广迎天下客,为新时代国家气象事业新征程贡献力量。

编辑:刘浩

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 地址:安徽合肥梅山路8号 邮编:230021
联系电话:0551-65533351  投稿信箱:anhui@china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