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文旅

古村新生 文脉永续 ——记西递、宏村申遗成功25周年
2025年11月12日 18:15 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12日电 (王蕾)227处国家级保护建筑,跨越近千年时光,共同铸就了一张鲜活的中国乡村文化名片。它们不仅是“中国徽派古村落的活态样本”,更树立起传统村落保护的国际标杆,成为全球乡村遗产保护领域的“东方典范”。

  2000年第24届全体成员国大会上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至此,皖南黟县西递、宏村开启了全球乡村聚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先河。

  今年是西递、宏村申遗成功25周年。二十五年对西递、宏村而言,这是一段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新生的蜕变历程。如今,它们不仅完整保留着鲜活的文化印记与历史风貌,更以其独特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向世界讲述着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

黟县宏村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黟县宏村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保护优先守住古村根基

  薄雾晨光中,安徽黟县西递村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锃亮,远处马头墙在缭绕的雾气中若隐若现,穿村而过的溪流泛着粼粼波光,漫步古村,仿佛置身泼墨山水画中。夜幕降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打更声在古巷中回响,延续着古老的守夜传统。

  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文明的“活化石”。如何科学守护这份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必答题。

  “我们建立‘一栋一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每个历史建筑都有专属‘身份证’,通过扫码可以直接获取历史建筑的测绘数据,并了解保护要求,真正让保护工作‘看得见、管得住’。”在黟县宏村古建筑群前,黟县文旅体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西递村至今完好保存着胡文光刺史牌坊、敬爱堂、大夫第等明清时期文物建筑155处,其中国保单位124处;宏村则保留了103处国保建筑,以及传承八百余年的人工水系。数字背后,是科学保护体系的强力支撑。

  政策层面,黟县出台《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构建起预防与督查并重的制度体系。规划方面,村里将门票收入的20%设为文物保护基金并按比例向村民分红,激发“我要保护”的自觉意识。镇村两级还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村民保护责任。

  科技赋能同样关键:黟县在西递、宏村全面建设消防、安防、防雷系统,完成“三线地埋”工程,引入无人机监测,推动文物安全管理向科技化跃升。

  从政策制度到制度创新,从打更守夜到智能监测,黟县用多元实践诠释了古村保护的真谛——守护的不仅是建筑肌理,更是穿越时空、赓续不绝的文化血脉。

  保育活化续写文化新篇

  “黟县的楹联文化很丰富,教育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副‘惜衣惜食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的楹联,就告诫我们要注重勤俭节约,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能过度地享受福气、福分。”“西递村这个‘孝’字很特别,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孝敬长辈则为人,不孝则为畜,非常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做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暑期,黟县的非遗研学再次开启。孩子们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地,在古祠堂的天井下,在老匠人的指导下,在古村落的小巷里,亲手体验徽州非遗技艺。

  如果说古朴形态是古镇的外在底色,那么文化便是其内在灵魂。西递的古牌楼、祠堂、街巷,默默诉说着村落沧桑;“孝”文化与楹联训诫,承载着徽州文化遗产,凝聚村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宏村牛形水系的营造智慧,至今仍在南湖清渠中静静流淌。

  近年来,黟县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将徽派营造技艺、三雕、水系、楹联等元素融入景区规划,开发出开蒙礼、学篾匠、独轮车等研学项目,打造一批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业态,推动古建筑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利用”,成为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文化载体。

  从民宿品读、徽墨酥制作,到老街拓印、草木染布,文化不再是书本名词,而是手中作品、指尖技艺、可感生活。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传承从“观摩”走向“亲历”,在体验与创造中实现从“知”到“行”的升华。

  文旅融合古村活力尽显

  今年暑期,宏村花灯夜游流光溢彩,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当地积极打造夜游、夜食、夜购等业态,持续提升夜间消费活力。秋日西递,靓丽打卡点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游客漫步稻田、写生古宅、打卡咖啡屋,在“轻户外”“微度假”中感受丰收气息,解锁秋季旅游新玩法。

  近年来,西递、宏村深入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全域旅游支撑农文旅融合,引进乡创客、企业家、艺术家等人才,开发文旅产品,构建“烟雨徽州、田园徽州、村落徽州”主题IP,走出一条共同富裕、人才振兴、文化兴盛的乡村振兴之路。2020年,西递、宏村分别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奖”及“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宏村还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二十余年来,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数据显示,西递村经济总收入从354.2万元增至91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99元增长到超60000元,户籍人口从997人增至1300人,三项指标分别增长158.2%、1382%和30.4%。宏村经济总收入由174.6万元增至1102.68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146元增至30600元,人口从1192人增至1520人,分别增长531.5%、2570%和27.5%。

  申遗成功坚定了黟县旅游发展信心。当地以世界遗产为核心,推动业态多元化与品牌国际化:聚焦“旅游+文化”,推出《宏村·阿菊》《西递传奇》等夜娱产品,举办音乐节、电竞赛事、复古集市;围绕“旅游+写生”,建设研学基地,年接待师生逾159万人次;着力“旅游+研学”,制定基地标准、建设导师库,开发课程20项,打造国家级研学基地1个、省级2个,持续做强研学品牌。

  从徽州山水间的古老村落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二十五载守护与创新,西递、宏村探索的保护、利用、发展模式,不仅为全球乡村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更照亮了传统村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下一个二十五年,它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