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1月7日电 (程锡锋)在黄山市徽州区杨村乡的山水画卷中,曾经的闲置老宅、抛荒土地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如今,以梅川村为代表的盘活实践,正让这些“沉睡家底”蜕变为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金名片”,“资源活、业态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全乡徐徐铺展。
梅川村的蝶变,始于对闲置资源的精细化唤醒。2023年,乡、村两级组建专班开展全域摸排,建立“一资源一档案、一资产一方案”台账。通过系统规划与改造,一批闲置资源实现华丽转身:知青旧居变身“青春记忆馆”,六塘水碓焕发昔日光彩,闲置茶厂改造成研学基地,收储农房改造成精品民宿,抛荒土地建起农耕体验区。
文化赋能让资源盘活更有温度。梅川村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水车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用多种方式讲好文化故事,传承好文化记忆。2024年以来,该村收储租赁10处闲置农房、宅基地,2025年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整村运营,打造主题民宿、非遗体验、科普研学、文创空间、星空露营、水上游乐、康养旅居等为一体的乡村业态集群,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梅川经验正加速向全乡辐射。杨村乡顺势推广“摸排建档—修缮活化—专业运营”模式,推动闲置资源全域开花:依托山体资源打造康养步道,串联各村景点;鼓励农户以闲置房屋入股开办农家乐,推出“深度睡眠”主题民宿;整合乡域土地打造共享农场,开发农事体验套餐。原本闲置的乡域老建筑转型为研学文创空间,偏远村组的抛荒地种上特色生态果蔬,成为游客打卡的“田园课堂”。
数据见证振兴实效。截至目前,全乡已盘活闲置房屋、厂房、老小学等30余栋,流转利用土地600余亩,引进农文旅体项目6个,带动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创业。今年以来,该乡曲水土楼、氧森涧、伽林湾等经营主体接待游客共计2万余人。从梅川村的“单点突破”到全乡的“整体跃升”,杨村乡的实践印证了“资源变资产、流量变留量,好风景能带来好‘钱’景”的深刻道理。(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