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年前,四大徽班一路风尘仆仆进京,唱响了梨园的春天,最终孕育出璀璨的国粹——京剧。235年后,合肥一声锣响,“百戏入皖”,八方名角,四海宾客,赴一场跨越时空的邀约。
从“走出去”到“请进来”,是历史的偶然,还是文化的必然?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懂戏、爱戏的“戏中人”——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故宫博物院博士后、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池浚。
拆掉“围墙”:让戏曲成为生活本身
戏,从哪来?池浚认为,它源于寻常巷陌,来自街头巷尾,是从老百姓对好日子的向往里生长出来的艺术。所以,戏曲的根脉与归宿,必然是回到百姓生活中去。
这正是“百戏入皖”的精髓所在,它不仅是请客看戏,更是主动拆掉剧场与生活之间的“墙”。
你看,它用一张亲民的戏票,打破了高雅艺术曲高和寡的壁垒,让市民花少钱就能欣赏到梅花奖得主的精湛表演。它更巧思地将戏票变成一张畅游安徽的通行证,凭票根可免费游览黄山、宏村,实现“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融合,让文化体验延伸至生活之中。
当唱念做打成为城市的背景音,当水袖飞扬的身影出现在年轻人的手机屏幕里,当看戏与旅行、美食、社交紧紧拥抱在一起时,戏曲,便真正活成了生活本身。
融通血脉:“徽班风采”在当代
当年徽班进京,妙在一个“融”字——融南腔北调,汇百家之长。如今,“百戏入皖”的核心魅力,同样离不开这个“融”字。它生动地诠释了何为当代的“徽班精神”:海纳百川,和合共生。
戏,是什么?是家国天下的宏大叙事,是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更是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生活美学与文化认同。
当京剧的铿锵、昆曲的婉转与本土的黄梅戏、徽剧在合肥交汇,当梅花奖得主与普通票友为同一个瞬间喝彩,一场文化的双向奔赴便悄然发生。对于本土戏曲而言,这是一个走向全国的“扩音器”;对于外来剧种而言,这是一片交流互鉴的沃土。这种交流不仅没有让本土戏曲黯然失色,反而通过互动,为彼此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共同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立起坐标:“要看戏,来合肥”
“要让全国乃至世界观众,一想到看戏、看最入眼入心的戏,就到合肥来。”池浚的这番话,点出了“百戏入皖”的另一层深意:让合肥,成为新时代的戏曲集散地和文化目的地。
“要看戏,来合肥”,这句邀约,底气十足,也暖意融融。因为在合肥,戏曲是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可以与之共情的活态文化。它用最生动的方式告诉我们:传统,活在当下,才叫传承。
从“徽班进京”到“百戏入皖”,变换的是舞台与时空,不变的是那份让文化血脉永远鲜活、永远滚烫的初心。
那么,“百戏入皖”的“题中之义”究竟是什么?
或许,答案不在名家的解读里,也不在厚重的史书里。它就藏在你的眼睛里,耳朵里,和那一声发自内心的叫好里。
责任编辑:朱孔阳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