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文旅

淮河大环线:皖北递给世界的文旅新名片
2025年10月29日 15:31 中新皖事微信公众号

  “皖北有什么?”

  这几乎是每一位安徽游客的“灵魂拷问”。

  在皖南文旅声名鹊起的对比下,皖北显得格外低调。它不事张扬,一如其所承载的古老文明本身,将万千故事沉淀为一部静待解读的厚重编年史。

  与水墨画的婉约叙事截然不同,皖北有老庄故里、曹操运兵道、千里淮河第一闸;有明中都遗址、垓下古战场、泗州戏韵;有砀山梨园、怀远石榴、阜阳格拉条。但这些散落的文化明珠,却始终未能串成一条夺目的项链。

 

蚌埠龙子湖畔的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

  10月28日,淮北四季榴园广场上,随着旗帜被授予首发团代表,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拉开序幕。

  这一刻,我们不禁要问:这条绵延2700余公里、串联六市四县的大环线,能否真正突破“皖北文旅‘有看头没说头’”的困境?

  所谓“有看头”,是皖北确实拥有深厚家底——152个3A级以上景区、30个省级以上旅游镇村街区、5.3万平方公里的文化生态资源。

  何谓“没说头”?意指这里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叙事主线、鲜明的品牌形象和深入人心的体验表达。

  安徽文旅“南显北默”的格局,与其说是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如说是叙事能力的落差,使得皖北如深巷中的老酒,香醇却少人识。

  而今,大环线的启动,正是皖北文旅从“资源富集”走向“叙事破局”的关键一跃。

  一条环线背后的底气

  皖北不缺资源,缺的是被看见的方式。

  在传统认知里,这里或许只是平原麦浪与朴实民风的代名词。但若真正走进其中,便会发现这片土地的文化厚度与生态多样性远超想象。

  这里是老子、庄子、曹操、华佗、朱元璋的故里,拥有亳州、寿县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安徽段)静静流淌,明中都、寿春城、双墩、禹会村等考古遗址如星罗棋布。

 

颍上县八里河

  文化绵延千年,山水亦不负人。八公山、荆涂山、龙脊山等自然景观与南湖、绿金湖、八里河等水域交织出一幅“山水皖北”的生动画卷。

  但这些资源长期处于“散装”状态,未能形成合力。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周明洁表示,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的重大决策,目的是进一步整合文旅资源,提升文旅能级,助力皖北全面振兴。

 

游客在砀山盛开的梨花下打卡。张雨生摄

  这不仅是物理道路的联通,更是对皖北文旅认知路径的重塑。

  正如六安市交通局负责人表示,大环线“串点成线、融线成环”,其背后是“省级层面高站位规划、高规格推动”的决心。

  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余萌青进一步指出,大环线“有利于打破皖北各市旅游资源‘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先点后线、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方式,“系统谋划并培育区域性文旅爆品”。

  从市场端来看,江苏省自驾游协会会长冯春华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安徽省自驾游产业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核心在于省文旅等部门始终以‘长期主义’深耕投入与科学推广。”

寿县古城。

  他进一步指出,江苏作为安徽毗邻省份,“人口基数大、经济实力雄厚,出游意愿高”,将成为大环线重要的客源支撑。

  由此来看,在产品叙事上,皖北需要跳出传统观光模式,转向主题化、场景化的深度体验。

  例如,亳州可依托“老庄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主题片区”,设计“道源寻踪·康养之旅”系列产品;淮南则可通过“淮河记忆风景廊道”,打造“水城共生”的沉浸式文化场景。

  在传播策略上,应善用文化IP的当代转化,将古老传说、历史事件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旅游内容,通过短视频、文旅纪录片、数字文创等形式,让淮河文化“活”在当下,走进年轻群体的视野。

淮南风光

  资源的价值,不在于静态的存在,而在于动态的唤醒。

  皖北不缺故事的素材,缺的是讲故事的舞台。

  大环线的启动,正是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让沉默的资源找到发声的渠道。它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而是对已有底蕴的重新发掘与系统整合。

  正如阜阳市交通局所提出的,要通过“交通重组、风景再现、业态重构、品牌升级”,推动“美丽阜道”与大环线深度衔接。

  这一步,皖北已等待多时。

  从“路通”到“心通”的皖北实践

  交通,曾是皖北文旅发展的瓶颈,如今却成为其破局的关键。

  在传统发展逻辑中,交通只是出行的工具。但在大环线的叙事中,交通已成为旅游的组成部分、文化的载体、产业的纽带。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孙东根表示,我们将通过推动实施“路线提质工程”,到2030年完成1300公里以上大环线道路提升工程,系统构建“一大环、两小环、多线路”交通网络;推进大环线连接线建设,实现大环线与高速公路互通节点15分钟通达。

  这不仅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连通问题,更是构建“快进慢游”的深度体验网络。

  周明洁在启动仪式上宣布,将加快实施路线提质、路景打造、路标提升、路业融合、路宣推广“五大工程”,加大“双招双引”力度,谋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这标志着皖北交旅融合从规划阶段全面转入实施阶段。

  从各市的反馈中,可见交旅融合已从省级规划落地为地方行动。

  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长春将大环线视为打造“淮河记忆风景廊道”的契机,重点“串联寿县古城、八公山、武王墩、焦岗湖、九龙岗等节点”。

滁州琅琊阁丁保华摄

  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高宇则立足“资源为基、交通为纽”的理念,提出“升级配套设施,完善明光三界、凤阳明中都等关键驿站服务功能”,构建“快进慢游旅游服务网络”。

  亳州更是将文化植入交通建设,强调“让每一条路都成为风景线,每一处设施都承载淮河文化印记”。

  这些实践表明,交旅融合不仅是设施建设,更是文化赋能与体验升级的过程。

  区域协同,是大环线能否成功的关键。

  以往皖北各市往往“各自为战”,缺乏联动大环线以“一大环”串联六市四县核心资源,以“两小环”突出“走进皖北,感悟先秦”与“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特色,再以“多线路”链接全域,形成“主线串精华、支线挖特色”的格局。

  江苏省自驾游协会副会长、徐州市自驾游协会会长张祥对此深有感触:“下一步,我建议要强化区域协同,推动沿线各城市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形成合力。”

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

  蚌埠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崔兴浩进一步提出要“主动与周边城市联动,共建‘文明探源’‘生态休闲’线路,推动游客互送、品牌共塑”。

  这正是大环线从“路通”到“心通”的升华——不仅是物理网络的连接,更是发展理念与市场资源的共享。

  在产品叙事层面,交旅融合需要从“通道功能”转向“场景营造”。宿州市文旅交通部门通力协作,把G343、S407符离大道等“作为环线重要节点提升打造”,并“引导创建自驾游营地、研学基地”。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秦国伟提出“以水为媒,提升沿淮码头、航道”,打造“水上门户”,同时“以路为廊,升级旅游公路,将红色景点、茶谷生态等‘串珠成链’”。

  在传播策略上,可联合沿线城市开展“千里淮河自驾季”等主题推广,通过路书共创、直播接力、跨城打卡等方式,将交通线路转化为可传播、可分享的旅游故事线,让“在路上”本身成为皖北文旅的核心体验。

  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区域与区域的协同,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流动与心的共鸣。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风景如画,生态优美。高松摄

  正如环球国旅副总经理田牧芬所介绍的,他们已围绕大环线研发了面向银发客群的“淮河风情·养生美食”慢游线路、针对研学市场的“淮河水利史诗”课程,以及为企业定制的“曹操故里深度游”等产品。

  眼下,这些产品的出现,标志着大环线已从规划图走向市场端,从政府推动走向企业响应。

  这条路,正越走越宽。

  从“聚合”到“散亮”的皖北未来

  一条环线,如果只是简单的资源叠加,那它终究只是一条“路线”,唯有形成统一的品牌认知与差异化的体验价值,才能成为真正的“文旅产品”。

  当下,安徽文旅的建设愿景是要将大环线打造为“优质文旅资源连接线、区域交旅融合示范线、带动群众增收共富幸福线”。

虞姬文化园(来源:灵璧发布)

  这三大定位,分别对应资源整合、产业创新与社会效益,构成了大环线的价值内核。

  在品牌层面,大环线以“淮河文旅大环线,道源问道品春秋”为主宣传口号,并针对亲子研学、银发群体、年轻游客、“吃货”等不同客群设置系列子话题,形成立体传播体系。

  而冯春华则从市场角度判断,大环线“贯穿淮北等6市27县,既串联起淮河文化的千年根脉,更打通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关键脉络”,有望“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文旅IP”。

  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曹振进一步强调,这条环线“不仅串联起两岸的自然风光,更凝结了淮河文化的共同血脉”,是“展示淮河文化魅力的亮丽窗口”。

滁州深秀湖

  但品牌的统一,并不意味着体验的同质。恰恰相反,大环线的魅力正体现在“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格局中。

  “聚”的是品牌形象、服务体系、交通网络;“散”的是各地特色产品、文化场景、沉浸体验。

  恰如淮北文旅的缩影——龙脊天路旅游风景道融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农事娱乐于一体,常态化举办长三角自行车联赛、全国重机文化节;绿金湖从采煤塌陷区转型为集生态修复、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中央公园;濉溪古城星聚城通过非遗传承、实景演艺、数字光影打造沉浸式文旅综合体……这些项目既有皖北共性,又具地方个性,共同构成大环线的体验拼图。

“龙脊天路”烈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产品叙事与传播创新方面,各市已展现出清晰思路。

  蚌埠提出要“深化‘科技+文旅’融合”,“用AR技术破译双墩刻符、全息投影重现禹会祭祀,让文物‘活’起来”。

  宿州则强调要“深挖文化内涵,系统阐释明源文化,创新打造数字展馆、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这些做法正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产品的有效路径。

宿州白居易东林草堂(来源:宿州文旅)

  在传播层面,宿州市结合“自驾游、新能源等主题组织新媒体和自驾游团体采风踩线”,这是将线下体验与线上传播结合的创新尝试。

  未来,大环线可进一步构建“主题季+热点事件+达人探店”的立体传播矩阵,通过设置“淮河文化探寻者”“环线美食发现官”等主题身份,邀请游客成为皖北故事的共同讲述者,形成持续的内容再生产与品牌共鸣。

  企业端的响应更为具体。环球国旅已设计出“淮河风情·养生美食”慢游线、“淮河水利史诗”研学课、“曹操故里深度游”定制产品等主题体系。

  江苏省自驾游协会也表示将“联动江苏13市的行业协会与重点自驾俱乐部,深度参与跨省自驾线路开发”。

  这些市场行为表明,大环线不仅被政府推动,也被市场认可。

  它的成功,将不取决于规划多么宏大,而在于能否让游客行走大环线,感受淮河风情,发现不一样的皖北。

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首发团的车队已驶向龙脊天路,但皖北文旅的叙事才刚刚开始。

  这条环线,不只是风景道,更是一条发展道、共富道。它连着皖北的过去与未来——古老的淮河文明、厚重的历史遗产、朴实的乡村生活,将与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创意化的文旅产品、精准化的市场推广相互交融。

  正如众多网友的期待,大环线如同“为沿淮城市系上一条‘金腰带’”,而这条金腰带的闪光,需要每一座城市的精心打磨与共同点亮。

  当越来越多的游客沿着环线走进皖北,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不再只是一句来自历史的谚语,更是文旅皖北的新话题。由此,皖北文旅的叙事才真正完成从“待发”到“迸发”的蜕变。

  那时的皖北,将不再只是安徽的皖北,更是中国的皖北、世界的皖北。

责任编辑:朱孔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