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0月29日电 (张妍)劈、刨、锯、凿……近日,休宁徽匠学校实训基地内,木工专业学生正专注制作作品,普通木料在同学们的巧手下渐显徽派桌椅精巧轮廓。
“以前对未来迷茫,接触木工专业后,跟着校内老师练操作、听企业师傅授技艺,不仅学到扎实技能,还特有成就感,越学越有干劲!”一名高二学生说。在他身上,该校深耕产教融合、培育技能人才上种种努力带来的变化可见一斑。
自1983年建校以来,该校始终立足山区资源禀赋与县域企业发展需求,以木工专业为核心特色,推行现代师徒制,通过“产教、校企、学用三结合”模式,从理论到实操全方位提升毕业生职场适应力。
在木工专业稳步发展、培养众多实用人才的基础上,学校紧盯产业升级,瞄准模具数控人才缺口,开设模具数控专业班,设置机械制图、钳工技能训练等课程,并投入资金引进立式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设备,助力学生掌握核心技术。
“目前,木工和模具数控是我们学校的两大特色专业,考虑到技能学习需衔接职场实践,学校专门实行‘2.5+0.5’学制,两年半在校夯实基础,最后半年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休宁徽匠学校副校长汪丽庆介绍,模具数控专业已对接黄山昌辉、奥特斯等本土企业,木工专业与德胜(苏州)洋楼、黄山奥菲家具等建立稳定合作,实现“在校学技能,毕业能上岗”。
扎实的培养体系,催生出丰硕的办学成果:建校至今,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万余名,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8%;培养的“匠士”屡获佳绩——2019年吴晋卿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比赛获银奖;2021年梅子悦获首届全国技能大赛优胜奖并入选国家集训队……办学实力的提升,也让休宁徽匠学校的名声逐步走出黄山、走向全国,自2012年起,就有来自河南、湖南、山东、江苏等省份的学生陆续入学。
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探索中,不同领域的院校正结合自身定位深耕实践——走进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康复与健康管理系学生正专注听讲《中药学》,从中药起源发展到产地、采集与贮存,学生们认真记录。
作为全日制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黄山健康职业学院本着“立足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助力新型社会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办学宗旨,建有护理、康复、中药等5个校内实训中心,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坚实的校内基础平台。
“产教融合,关键在‘融’。”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副院长张玉兰介绍,学院创新产教融合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培养定方向、工学交替强技能、顶岗实习接岗位、共建基地促融合”的多路径育人机制,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与临床需求的无缝对接。
这份“融”的理念,更延伸到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目前,学校已与医疗机构、产业联盟与共同体、医药及科技企业、海内外教育与研究机构四大类主体建立深度战略合作,除传统合作外,更在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产业服务与应用研究、产业项目孵化等领域深化协作,既借产业领先优势锻造新质生产力,也实现校企“双向奔赴、合作共赢”。2024年,该校通过“访企拓岗”行动考察企业125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42份,还新增挂牌两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为学生高质量实习与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地方需求,学校还为课程注入区域特色。“针对黄山地域特点,我们在课程中融入康养护理、旅游急救、老年照护等模块,培养‘懂护理、通人文、善沟通、能适应’的复合型护理人才,让毕业生在区域大健康产业中具备独特优势。”张玉兰说,去年学校毕业生最终就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5%。
从教育链到价值链,从课堂到企业,休宁县各职业院校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搬进产业园,打通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打造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产教融合新生态。(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