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社会民生

从“泥巴路”到“公园村”:五河县武圩村巧绘和美乡村新图景
2025年10月27日 10:42 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10月27日电 (王宸臣)走进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东刘集镇武圩村,平坦的硬化道路通达家户,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文化广场上孩童嬉戏、老人健身,绿意环绕的汪塘边村民悠然散步……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4年,武圩村入选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名单。该村抢抓政策机遇,累计投入220余万元,统筹推进基础设施提升,完成道路硬化、亮化、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并新建农民文化园、文化广场并配套健身器材。

  环境整治:从“脏乱差”到“净绿美”

  “以前下雨一脚泥,晚上黑灯瞎火,现在路通到家、灯亮到院,村子像公园一样干净。”谈起变化,村民李女士满脸笑意。

  过去,武圩村曾面临道路坑洼、排水不畅、环境杂乱等问题。自启动和美乡村建设以来,村两委以“清脏治乱、补短提质”为抓手,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村主干道和巷道实现全面硬化,安装节能路灯百余盏;科学铺设雨污分流管网,杜绝生活污水直排;对村内房前屋后植绿增彩。

  村庄还注重“微改造、精提升”:废弃砖石垒成花坛,老瓦片拼出乡愁图案,文化墙上绘满振兴愿景,文化长廊镌刻家风家训,以低成本、高颜值,在优化村庄面貌的同时,也增强了乡村的文化氛围。

武圩村街景。

  产业振兴:瓜蒌结出“致富果”

  美丽不止于“颜值”,更在于“实力”。武圩村坚持内外兼修,走出一条“环境改善促产业、产业振兴带增收”的发展路径。

  依托良好生态和土地资源,村里建成50余亩瓜蒌种植基地。这一中药材皮薄肉厚、润肺止咳,市场前景广阔。自2019年试种成功后,村两委带领民众扩规模、提技术、延链条,逐步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我们建厂深加工,注册品牌,产品远销江浙沪等十余省市。”村党总支书记武泽栋介绍。

  产业兴旺带动就业增收,基地吸纳2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其中包括多名脱贫户。“在家门口干活,顾家挣钱两不误。”村民阚先生笑着说。他们还自编顺口溜宣传:“瓜蒌籽,性微寒,一人一袋不嫌多”,让“武圩味道”越传越远。

武圩村瓜蒌基地。

  文化赋能:精神家园滋养文明乡风

  如今的武圩村,不仅有“看得见”的美,更有“摸得着”的幸福:图书室书香弥漫,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每晚跳广场舞、打太极的民众络绎不绝;文化长廊展示村史村情、先进典型。

  “以前农闲就打牌,现在跳舞、看书、参加活动,日子过得有滋味。”村民王先生感慨。村里定期举办“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悄然生根。

  治理升级:小投入撬动大幸福

  “过去想干事没钱,现在靠瓜蒌产业壮大了集体收入,公益事业更有底气。”武泽栋感慨。近年来,村集体用产业收益反哺民生,新打灌溉井、修桥铺路、维护生产道,民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同时,该村建立“门前三包”、公益岗保洁、积分制管理等长效机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格局初现雏形。

  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崛起,从文化重塑到治理升级,武圩村正以“小而精、美而实”的实践,走出一条富有成效的乡村振兴之路。(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