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0月24日电 (胡小娜)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渔亭镇,一片片特色种植田正成为村民增收的“希望田”,也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各村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围绕特色种植做文章,不断优化种植模式、盘活闲置土地,让老百姓口袋增加实实在在的收益。
走进团结村的黑花生种植基地,十亩田地间,秋意浓,丰收忙。一株株花生秧被连根拔起,沉甸甸的果实缀满根须,剥开外壳,油亮饱满的黑花生米格外诱人。村民们分工有序,有的弯腰拔株,有的蹲地分拣,装满花生的竹筐在田埂上来回传递,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今年黑花生能采收1000斤左右。”看着一筐筐采收上来的黑花生,村书记汪昌亮笑盈盈地说道。
团结村黑花生的种植离不开“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的保驾护航。花生种植过程中,村“两委”参与田间管理,从选种到除草施肥,全程跟进,定期邀请科技特派员现场指导,及时解决种植难题。
黑花生种植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务工收入,也为村集体添了一笔可观的进账,为后续产业发展攒下了“一桶金”。
在渔亭镇楠玛村,四十亩连片大豆在秋阳下泛着金光。豆荚饱满,随风轻响,成熟的豆株整齐排列。村民们手持镰刀收割,“爬山虎”农机在田间穿梭运输,将一捆捆豆株运往晒场,忙碌中洋溢着丰收的欢腾。
这片大豆田,曾经是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年初,村“两委”摸排闲置土地,结合土壤条件,决定发展大豆种植。党员干部带头整理土地、选购种子、学习技术,把零散荒地整成了连片良田。收割期间,村里巧妙调度人力和农机,18名村民协同作业,“爬山虎”来回助力,三天时间,40亩大豆全部归仓。
“以前这地荒着真可惜,现在种上大豆,我们干活有工资,村集体也有收入,真是件大好事!”楠玛村村民感慨道。大豆种植,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也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更为村集体增加了一笔收益。
近年来,渔亭镇深耕特色农业,让土地生金、让民众受益。下一步,该镇将继续探索黑花生、大豆等作物的种植经验,同时拓展销售渠道,探索“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路径,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特色产业升级,助力村集体增收。(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