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0月21日电 10月18日-19日,上海交通大学长宁校区内,来自安徽各地的60位企业高管齐聚一堂,2025年安徽省新徽商培训工程高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正式开班。
他们中既有深耕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也有布局人工智能赛道的科创先锋,涵盖安徽“十大新兴产业”。这场由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筹、上海交大承办的年度培训,为何能吸引众多徽商高管跨越千里赴约?
答案藏在安徽产业升级的需求里,蕴含在沪皖协同的机遇中,更写在新徽商群体求新求变的基因中。
政府搭台:产业升级呼唤“能力重塑”
“数字化转型需以科学方法为引擎,而非单纯技术叠加,必须推动管理流程、决策机制与组织结构的系统性重构。”开班仪式后的交流环节,安徽移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华和的坦言引发共鸣。
此次培训的精准定位,源于安徽省工信厅对企业需求的深度调研。
根据培训方案,高管班聚焦企业发展核心痛点,设置多门核心课程,从“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变革”到“企业出海与全体系国际化思维”,从“股权融资与资本运作”到“供应链优化管理”,形成覆盖战略、管理、法律、金融的完整知识体系。
“‘十四五’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12.2%提高到16.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33.5%提高到42.4%的背后,是企业家对前沿管理理念的迫切需求。”安徽省工信厅企业服务处负责人在开班致辞中表示,政府搭台组织培训,正是为了让企业“跑得稳”更“跑得远”。
政策支持为培训注入底气。
作为安徽省培育企业家队伍的重点工程,新徽商培训工程实行“政府补贴+高校支撑+企业参与”模式,不仅承担主要培训费用,更联合上海交大配备了由经济学教授、知名企业家组成的“双师型”师资团队。“这种‘定制化+公益性’的培训,在全国都少见。”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介绍,为匹配安徽产业特色,课程特别增加了新能源产业供应链管理、科创企业资本化运作等案例模块。
名校赋能:沪皖协同打通“知识通道”
“此次课程令我跳出企业“小天地”,看清区域协同的国家大棋——沿海试点、长三角联动的背后,是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看到培训计划中的现场教学安排,安庆宇顺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王宇满是期待。
根据方案,此次培训将组织学员走进三菱电梯、方太集团等多家长三角标杆企业研学,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以上。
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优势与安徽产业需求形成精准对接。
该校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资本运作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正契合安徽打造“三地一区”的发展方向。首期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守贵老师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展开授课,“罗老师的课程深入剖析了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对区域经济的深远影响,该课程让我认识到,企业需利用长三角产业集群优势提升竞争力。”安徽中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监许新华说。
这种协同效应已在往届培训中显现。
参加往届培训的滁州御膳油脂总经理马友水就曾表示,从上海交通大学校企研学中习得的数字化管理方法,帮助企业实现了生产效率实现巨大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为这种知识流动提供了天然纽带。
随着安徽全域融入长三角,沪皖企业合作日益紧密,仅2024年安徽实际对外投资就达26亿美元,其中长三角地区占比超六成。
徽商求变:从“守成”到“创新”的自觉跨越
“我们在安徽铜陵地区做成了‘塑料袋大王’,接下来我们的发展计划是产品与技术升级——向“新质生产力”要动能。应对塑料行业“过剩竞争”与“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在分组讨论中,铜陵方正塑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可夏拿出的行业分析报告上,密密麻麻写着批注。他的企业是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近年正面临从“总量增长”到“价值增长”的转型瓶颈。
60位学员的求学故事,勾勒出新时代徽商的转型轨迹。
来自安徽省富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颜桂,带着“将产品做成世界品牌”的目标而来——其企业已经做成了行业知名品牌,计划在全球布局。
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本亚丽娟,则聚焦“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的发展目标,希望借鉴同行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课程优势,自身企业科技不断突破创新。
这种主动求变的意识,正是新徽商群体的鲜明特质。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省亿元以上徽商回归项目2552个,累计到位资金4373.3亿元,年均增长12.1%。其中2024年,全省亿元以上徽商回归项目777个,实际到位资金1313.4亿元,同比增长15.1%。
夕阳西下,上海交大的教室里依然讨论热烈。从包公故里到黄浦江畔,60位徽商高管的求学之旅刚刚启程。
新徽商的成长密码在于“以新促新”。这场跨越千里的培训,既是安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务实之举,更是新时代徽商续写传奇的生动注脚。当知识的种子在创新的土壤中扎根,未来必将结出产业升级的丰硕果实。(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