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0月20日电 (王立春 李向前)在淮河之畔的五河县,正上演着一场以“新”为核、以“绿”为底的产业蝶变。新能源新材料这一昔日的产业版图“空白点”,如今已然崛起为驱动该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短短数年间,这一关键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聚链成群的跨越式发展。其背后,是本土企业十年磨一剑的创新蝶变,是长三角优质企业的坚定选择,更是五河县委、县政府精准布局、优化服务、厚植沃土的战略定力。
十年磨一剑:本土企业的“创新蝶变”之路
五河县城南工业园的维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处处呈现着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和去年比,订单量翻了一番。”公司总经理范兴仕的话语中,透露出十足的底气。这份底气,源自企业十年磨一剑,以人才为核心引擎,驱动科技创新,最终实现从传统加工作坊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质的蝶变”。
时间拨回十年前,维佳公司还是一家“一个老板、两个工人”起步、从事玻璃纤维循环利用的手工作坊。驱动其华丽转身的,正是范兴仕对科技创新的坚定信念。“门槛越低的技术越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唯有向产业链上游、向技术制高点攀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循着“延链补链”的思路,维佳公司的发展路径清晰而坚定:从最初的玻璃纤维循环利用,到成立子公司向上游延伸,将高分子材料与玻璃纤维巧妙“嫁接”,开发出高附加值的增强材料;再到敏锐捕捉到高端粉体在电池、防腐涂料等前沿领域的巨大潜力,成立新公司专攻负极电池材料。
就在不久前,一款白色粉末状新产品的成功开发,标志着维佳公司在技术上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这款用于新能源汽车保险杠、叶子板等部件的高性能材料,不仅性能优越,更让每吨产品的价值提升了200元。“我们现在有了定价权。”范兴仕表示,能在细分领域掌握定价权,意味着企业凭借核心技术赢得了市场主动权。
企业先后与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湖南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建“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联合研究院”。2023年,公司引进刘磊博士领衔的高层次人才研发团队,并获批成立了五河县首家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技术攻关提供了更高能级的平台。
“我们跟湖南大学共建了联合研究院,可以自主培养博士和硕士。”范兴仕介绍,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再到企业实践两年,这种深度产学研融合模式,确保了前沿科研能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范兴仕坦言,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让他和企业不断拓宽视野,从单纯追求产值转向打造品牌、树立标准,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维佳的故事,正是五河县这片沃土培育本土企业创新成长、迈向价值链高端的生动缩影。
筑巢引凤来:“新五河人”的“二次创业”选择
如果说维佳的成长展现了五河的“内生动力”,那么安徽依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落户,则有力证明了五河对外的“强大磁场”。这家从浙江温州整体搬迁而来的企业,将其在五河的投资视为关乎未来的“第二次创业”。
依伽科技是一家专业致力于热塑性弹性体微孔发泡新材料的制造商,其产品应用广泛,覆盖鞋材、新能源汽车缓冲部件、半导体行业的精密托盘等多个领域。这家拥有二十余年行业积淀的成熟企业,为何选择五河作为新征程的起点?
优越的区位是关键因素。“我们测算过,以五河为中心,可以构建一个辐射河南、河北、山东、苏沪皖的‘500公里辐射圈’,这对于我们这种‘抛货’(体积大但重量轻的货物)来说,运输成本至关重要。”公司董事长黄军武说。五河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这张蓝图铺设了畅通的脉络。临近的高速路口、即将开通的高铁站以及区域内的机场,不仅为货物运输提供了多重保障,更方便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安心往返。
比硬件设施更打动人的,是五河的“软环境”。为了让团队能够“安下心、活得好”,黄军武特意将厂址选在离县城中心仅十几分钟车程的地方,并对县里的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做了详细考察。“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要留住人,就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他决策的全过程。
自2023年6月正式投产以来,依伽科技迅速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为滁州、合肥、常州等地的家电、汽车、电子产业提供高品质配套材料。“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效率,超出了我的想象!”黄军武赞叹。
厚植沃土兴产业:县域经济的“绿色引擎”之道
维佳的内生蝶变与依伽的远道而来,并非偶然的个例。它们的成功实践,共同植根于五河县委、县政府系统性、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是精准的顶层设计、高效的服务保障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共同构筑了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绿色引擎”。
近三年来,五河县以打造皖北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地为目标,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据统计,该县累计签约落户相关产业项目40个,总投资约300亿元,涵盖光伏、风电、储能、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远景能源、一道新能源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落地投产,成为县域经济的新支柱。截至今年8月,全县规上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已达13家,销售产值同比增长高达55%。
成绩的背后,是招商策略的不断创新。五河县绘制详尽的产业链图谱,“按图索骥”精准对接链主与配套企业;发挥“以商招商”的裂变效应,聘请落地企业家担任“招商顾问”,促成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组团投资;并善用资本力量,构建“基金丛林”体系,以产业基金赋能重大项目落地。这一套组合拳,让招商引资工作从“大海捞针”变为“精准滴灌”。
项目“引进来”是起点,“发展好”才是关键。五河县倾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组建专业帮办队伍,为项目提供从签约到竣工的“全生命周期”无偿代办服务;建立由县长牵头的要素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为企业解决用地、用能、融资等核心难题;线上建立专属服务群“企业点单、部门报到”,线下设立服务专窗“限时办结、销号管理”。一系列务实举措,让企业投资安心、发展更有信心。
在“强链补链”上,五河县同样深耕细作,不仅紧盯“大而强”的龙头,也注重“小而精”的配套,推动本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嵌入新能源供应链,初步形成了光伏制造、储能系统集成等领域的本地化协作链条,显著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协同成本。同时,积极搭建技术成果转化、信息共享与市场协同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共享资源渠道。
一个内生创新的生动样本,一个外来投资的信心理证,共同绘就了五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澎湃图景。(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