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0月14日电(项锦)10月11日,埇桥区栏杆镇的大豆示范田迎来测产工作。金秋时节,连片的豆田长势喜人,豆荚饱满,呈现一派丰收景象。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片示范田中种植的“南农47”品种,在今年大豆生长前期遭遇干旱、后期连续阴雨的不利气候条件下,展现出卓越的抗逆性。与其他品种相比,该品种田间表现稳定,霉变现象明显减少,为测产工作传递了积极信号。
这一可喜成果得益于埇桥区持续推动的农业科技创新。在2024年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专家的测产中,该示范田的大豆就以亩产323.8公斤取得了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的好成绩,荣获了“2024年大豆清种夏播模式高产典型案例”的称号,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今年以来,当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融合,推动大豆产业全方位提质增效。
在品种优化方面,加强与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重点推广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的优良品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种源保障。在技术集成方面,通过推广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可复制的生产技术体系。特别是在今年特殊气候条件下,这些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为大豆稳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栏杆镇在示范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采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滴灌等现代化农机装备,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精准化水平。这些智能农机的应用,不仅有效缓解了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更实现了节本增效的双重目标。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栏杆镇大豆生产水平,也探索出了一条以技术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给同类地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未来,埇桥区将继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从田间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单产提升成果惠及更广范围。通过持续优化技术模式、强化示范带动、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更大贡献。(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