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0月13日电 (胡晓洁)“原以为是网红打卡地,没想到一脚踏进了历史里。”国庆假期,28岁的杭州游客程铭霞来到黟县碧山村,在古祠堂与旧时光的对话中,读懂了这座古村的独特魅力。

穿过村口的小卖部,拐进一条铺着青石板的窄巷,碧山书局的粉墙黛瓦便在徽派建筑群中显现。
“和城市里的书店完全是两种感觉。”推开虚掩的木门,程铭霞最先被门楣上的砖雕吸引——缠枝莲纹蜿蜒舒展,虽历经两百年风雨,花瓣的纹路仍清晰可辨。
这座由清代嘉庆年间汪氏家祠启泰堂改造的书局,曾是生产队的粮食仓库,2014年经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之手重获新生,成为南京先锋书店的第八家分店。
沿着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青石台阶上到二楼,她特意摸了摸身旁的木柱,指尖能清晰感受到木纹的沟壑。“设计师太懂古建筑了。”程铭霞望着头顶的天井感叹,这里完整保留了祠堂的原始结构,两侧厢房改造成的书架采用可移动模块,既不损伤古墙,又能灵活陈列书籍;连咖啡吧台都采用可逆安装,脚下仿古地砖下还藏着地暖系统。
正厅的神龛位置早已变身主题展台,当地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木雕笔筒与绝版古籍相映成趣,柔和的灯光特意调暗了亮度,既避免强光伤害古木,又为阅读与观赏晕开静谧氛围。
“听说开业那天,全村人都穿了新衣服来庆祝,像办喜事一样。”程铭霞想起攻略里看到的细节,此刻看着身旁阅读的老人、低头记录的学生,忽然明白这座“中国最美乡村书店”的意义——它不仅让古祠堂从宗族祭祀场所蜕变为文化公共空间,更成了连接村民记忆与游客体验的纽带,是碧山村文化振兴最鲜活的起点。
暮色渐浓,程铭霞走进云贤研学基地的鱼灯手作馆。90后返乡创业者汪苗苗正带着游客处理竹篾,空气中弥漫着绵纸与糨糊的清香。“爷爷做的第一条鱼灯,父亲接棒传承,现在轮到我们了。”汪苗苗介绍。

近年来,黟县碧山村紧扣“一核两带三区五态”的村庄发展思路,在村庄内形成以民宿体验、文创街区、古景游赏、研学基地、康养疗愈五大主要文旅功能体验的和美乡村。
村庄运营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为主体,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引进专业运营机构,形成村党支部、运营公司及村民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拥有各类民宿餐饮42家、创意小店11家,如全国甲级民宿—我的收藏、多功能创意文化综合体空间—碧山工销社、乡村客栈的极致典型—猪栏酒吧……如今,碧山村已经成为集文旅、休闲、娱乐、文艺创作为一体的新型创意乡村,而程铭霞走过的碧山书局与手作馆,是这幅振兴画卷中最动人的笔墨。(完)
责任编辑:傅天骋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