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竹篓里,封藏着一段黑茶传奇。
在祁门,有一款比百年祁红历史更为悠久、更为沧桑的黑茶,它就是取自“安五脏六腑”之意的安茶。这款创制于明朝永乐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名茶,曾是岭南和东南亚地区备受推崇的“圣茶”。
何为安茶?
安茶,又称“软枝茶”,是祁门县独有的传统黑茶。它是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半发酵紧压茶,色泽乌黑,汤色橙红,香气醇厚。
其名“安茶”的由来,据老茶师说,是因为成品安茶具有安定人体五脏六腑的药用效果,故取其功效定名。
安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合了六大茶类的优点——它有花茶的花香,普洱茶的回甘,铁观音的岩韵,不仅是饮用佳品,还具有清热解毒、祛湿解暑等作用。
圣茶传奇:从祛湿消暑到“神仙茶”
清末民初,安茶经由水路远销两广、东南亚。据说20世纪初期,岭南一带瘟疫流行,一位戴姓名医用安茶作药引,治好了不少病人。
安茶可以治病的消息从此不胫而走,以至于被人们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广东省和东南亚地区被尊为“圣茶”“神仙茶”。
安茶适合闷热潮湿时节和地区的人们饮用,有其科学根据。安茶中天然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和氨基酸等物质,可解渴去火、消胀养胃、益神健脑、通焦利尿等。岭南一带中医诊方常用此茶作引。
技艺独特:日晒夜露,箬叶沉香
安茶的制作工艺繁复,从开始采摘到制作完成需要耗费半年以上的时间。采摘一般限定在谷雨前后10天左右,而精制则需等到白露时节。
“日晒夜露”是安茶制作过程中极为独特的工艺。待秋风渐起、白露渐浓、天气晴好的晚上,制茶师傅们会将茶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室外,接受露水润泽,使之去燥退火。此道工序,工艺称绝。
安茶用竹篓装,篓呈椭圆形,内衬箬叶。俗语有云,“茶是草,箬是宝”,包茶用箬叶,可保茶叶不走味,同时还能增添特殊香气。这种幽香被称为“箬叶沉香”。
产业振兴:安茶成为乡村振兴“金叶子”
如今,安茶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祁门县安茶总产量达700吨,产值超亿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及东南亚市场。
在安茶的核心产区——祁门县芦溪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安茶的生产加工,还兴起本地村民编织竹篓的热潮。
为促进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祁门县正谋划建设安茶产业集聚区,打造集生产、收藏、交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平台。祁门县成立安茶协会,统筹推进安茶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
安茶的未来:从历史走向现代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茶饮的需求增长,安茶的市场前景广阔。祁门县正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让安茶从历史典籍走向当代青年的生活时尚。
2013年,安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安茶不再仅仅是民众眼中的药茶,更成为年轻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时尚饮品。

安茶,这一承载着六百年历史与文化的黑茶,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从祁门的青山绿水中走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