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9月27日电(华伯乐 丁刘彬)近年来,马鞍山郑蒲港新区将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服务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以党建为“红色引擎”,串联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各环节,让乡村有“奔头”、民众有“甜头”、治理有“温度”。

在白桥街社区,新区依托当地丰富水面资源,打造500亩白桥莲子基地,构建“种植技术+加工车间+销售成品”全链条模式,并引入“莲爽”知名品牌,破解农产品“种得出、卖不好”难题。如今,基地每亩水域可产优质莲子400公斤,按市价计算年产值预计突破300万元,纯收益达60万元。更贴心的是,莲蓬采摘周期从7月中旬延续至11月下旬,恰好错开农忙时节,累计带动周边民众务工500人次。
当地还创新打造“苇塘人家”水上餐厅,采用“村集体+餐厅+农户”经营模式。餐厅优先收购村民种植的蔬菜、养殖的水产品,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溢价增值”;同时吸纳本地村民就业,从服务员到后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累计增收近40万元。截至目前,餐厅营业额已超110万元,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新区积极推动菊花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深度融合,谋划大许菊花“寒华”文旅品牌,不仅成功申报市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计划在下半年菊花盛开季建成5个研学场所。此外,“菊花节”筹备工作有序推进,水上菊花主题公园、赏菊园、菊香小径等景观正在规划,未来将形成“春赏绿、秋赏菊、四季有体验”的文旅格局,让“一朵菊花”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深入实施的“零距离”工程,成为基层治理的“关键抓手”。新区在各小区成立8个楼栋党小组,持续推进“红色物业”建设,破解物业与业主“沟通难、协调难”问题;建立新区领导干部包保小区机制,要求干部“进小区、听民意、办实事、解民忧”。截至目前,领导干部累计实地走访小区70余次,面对面协调解决停车难、环境整治、设施维修等问题300多个,真正实现“民众有诉求,干部有回应”。
与此同时,新区依托“访企入村”“企声响应”“民声呼应”“在职党员进社区”等载体,常态化开展为民为企服务。针对港口大货车司机“吃饭难、休息难、补给难”问题,规划建设司机驿站;针对村民“农产品销售难”,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针对村集体“闲置资源盘活难”,引入企业合作开发……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让民众真切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如今的郑蒲港新区,乡村振兴有“实招”,基层治理有“温度”。下一步,新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在产业培育、民生保障、治理创新上持续发力,让乡村更宜居、治理更高效、民众更幸福。(完)
责任编辑: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