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兵团|云南|浙江

首页 > 各地聚焦

安徽自贸试验区:通江达海 贸易全球
2025年09月26日 17:15 中新网安徽

  中新网安徽新闻9月26日电 (记者 张强)五年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并以鲜明的科创特色在全国各自贸试验区受到关注。

  彼时,外界对这座中部省份寄予厚望。五年后,一组组跃动的数据、一条条通达的航线、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产业园,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这里不仅“试”出了制度新篇,更“闯”出了产业高地。

  五年时间,在长江奔流中不过一瞬,却足以让一个城市“蝶变”。236项制度创新成果,47项全国首创,15项全国复制推广;市场主体达8.4万家,是设立之初的2.7倍;进出口额占全省比重升至29.4%,30家境外世界500强在此落子……

  这些看似抽象的数字,背后是一场自我革命,是一次拥抱江海、走向全球的主动突围。安徽自贸试验区把改革写进了每一道码头岸线、每一张报关单、每一座厂房穹顶,让“内陆”不再是封闭的代名词,让安徽真正贯通南北、连接东西。

  制度创新像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是航运、贸易、产业的层层涟漪。

  在合肥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发展规划、产业和资源要素等对接融合,正在释放出“1+1>2”的倍增效应。

  合肥高新区作为安徽自贸试验区重要区块,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科创+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两条创新主线,持续强化土地、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保障,打通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之间的链接,初步形成了具有高新特色的“双自联动”建设路径。

  落地中国首个智能无人车公开道路商超配送模式、成立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正是由于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型开放功能与自创区的科技产业创新功能联动,合肥高新区才能开展多项类似的首创性探索,对安徽全省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并有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开放能级的持续提升,为安徽发展注入新活力。

  海螺集团依托自贸区平台加速国际化布局,在境外17个国家拥有43家企业,海外年营收近110亿元,其全球首个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厂领跑行业;

  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近六成,合肥新桥机场开通15条国际货运航线,跨境电商创新服务中心推动安徽制造"出海",累计新增出口约78亿元。

  在金融领域,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累计融资9.3亿元;科创票据等4项金融创新全国推广,为1850家科技企业提供666亿元支持……站在五周年新起点,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加速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合肥片区引入知迪智能汽车研发工具链总部;芜湖片区推进汽车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赋能奇瑞发展;蚌埠片区构建新材料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

  长江奔涌,不舍昼夜。

  五年间,安徽自贸试验区从“试验田”走向“高产田”,从“内陆港”迈向“枢纽港”,让制度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港口、产业、城市在开放中融合共生。

  随着一声汽笛鸣响,新的发展故事已在港阔水深之处启航。(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