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休宁县三棵树景区的公路,就能看见“山语溪民宿”的招牌——青灰瓦檐倚着身后的大山,门前的夹溪河潺潺流过。
天幕下几张藤椅随意放着,常有客人带着孩子在河边捞小鱼,傍晚的风裹着草木香,把一天的疲惫都吹散了。
山语溪民宿老板李雄是个晒得黝黑的“90后”,说话带着徽州人的实在:“跑遍江浙沪,还是家里的山水最养人。这民宿是我一步步磨出来的。”
6间房创业
李雄早年总绕着“折腾”转。小小年级便开始学理发、学厨师,后来跟着打工潮漂去江浙沪,在宁波待了一年多。
正是这段日子,让他遇见了“民宿”——和家里2011年开的农家乐,完全是两个世界。
“客人还没到海边,接驳车就等着了。横推玻璃门看着就洋气,窗关了,房间外的声音一点都听不见。”李雄至今记得那股冲击感:“我们家农家乐才6间房,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客人吃饭就在漏风的亭子里。
可我们这的风景、环境不比海边差啊!”这个念头,成了他心里拔不掉的草。
2014年,李雄揣着在外面学的管理经验回了家,凑了80万元开始创业。从当年9月到年底,6间小房扩成23间,还盖了凉亭、拓了院子。
“那时候自己并未拍下改造照片,后来老客人带当年的名片来,我才想起老房子有多破。”
2015年上半年,“山语溪”民宿开张,可开头的日子格外难。李雄和妻子、姐姐三人从早忙到晚,年底算账,每人只分了4000元,还不如在外打工。
“天天被客人投诉服务差,我夜里翻来覆去想,是不是自己真不是做民宿的料?”更熬人的是父母给凑的创业资金还没回本,“那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我不能就这么糟践了,咬咬牙再试一年。”
2016年,转机慢慢浮现。他在网络平台挂了房源,虽然当时休宁民宿少,客人搜“民宿”难找到这里,但过路客、老客介绍的人渐渐多了。
“平常一间房不到300块,过节也才500多,就靠实在留客。”李雄要求工作人员一客一换床品,卫生间每个角落都要消毒。客人想吃本地菜,他就跟着母亲学烧徽州土菜,臭鳜鱼、毛豆腐都亲手做。
慢慢有客人说“你们家比酒店住着舒服”,李雄悬了大半年的心,终于落了地。
50万解困
从2016年到2019年,山语溪民宿慢慢步入正轨,不仅还清了早年的欠款,每年还能有稳定盈利。可2020年因为外界因素生意一下降至冰点。
没生意的日子,李雄没闲着。他常和周边民宿的老板凑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没客流,就一起琢磨怎么升级。有人从江浙回来,说现在的民宿得拼细节。2022年,李雄动了大改的心思。
可现实很快给了李雄难题:人工工资涨到了350元一天,建材价格也涨了不少。“我手里没多少现金流,还要养两个孩子,在县城买房后,根本没存款。”
就在他犯难时,村支书找上了门:“我听说你要改造民宿,正好农行有民宿贷政策,我帮你联系试试。”
半个多月后,50万元民宿贷顺利批了下来。“利息少,还能随取随用,一下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李雄说。
这次改造近乎“拆骨重建”:房间格局全敲了重改,每个房间都装了静音窗;院子里搭了天幕,方便客人休憩;河边修了步道,能直接走到夹溪河边……
李雄笑着称他赌对了,2023年和2024年的暑假,他的民宿天天满房,节日更不愁客源。“有几批老客户每年都来,根本不逛黄山、齐云山,就坐在河边放空,说‘在这儿待着比逛景点舒服’。”
李雄总说,自己能走到今天,离不开政府的帮衬。
有次客人觉得过节房价高,直接投诉到有关部门,他本以为会被处罚,没想到政府工作人员先打电话来问清情况:“客人不是要退款,就是想要个说法,咱们好好沟通。”最后在工作人员的协调下,事儿圆满解决了。
“办健康证、营业执照也特别方便,政府建了专门的群,提前通知要准备的资料,去了就能办,不用跑第二趟。”
更让李雄受益的是三棵树景区的升级,“装了路灯、扩了停车场,还拍短视频宣传,现在不少客人都是冲着三棵树来的。”
重建一个“家”
如今的休宁,民宿行业早已不是当年的“蓝海”——“山语溪”民宿门口29公里的公路沿途开了上百家民宿,不少人靠低价内卷。李雄说:“有的按人头收费,两个人200元还包三餐,我们根本做不到。”
面对内卷,李雄有自己的坚持。他在短视频平台拍视频,把民宿后面夹溪河的晨雾、院子里的饭菜香、客人的日常都拍进去;老客户来住,总会送点山核桃、笋干这些本地特产;淡季适当降点价,但绝不靠降低服务质量省成本。
“客人住进来才知道,我们的被子一客一换,卫生间消过毒,想吃本地菜随时能做,这些细节才是留住人的关键。”
说起未来,李雄眼里有了光。“我想把现在的房子再拆了重建,底下做两层地下室当车库,楼上扩到300多平方米,再多设几间亲子房,让客人住得更舒服。”这个目标要花不少钱,但他并不着急:“我才30多岁,还能拼几年,慢慢攒钱总能实现。”
夕阳西下时,夹溪河边的灯亮了起来,有客人在院子里唱歌,李雄忙着给大家递啤酒,晚风裹着民宿里飘出的饭菜香,格外温馨。这是山语溪民宿的日常,也是一个“90后”扎根家乡的故事。
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只是把对家乡的热爱,熬成了一份能养家、能留住客人的事业,把家门口的山山水水,变成了别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傅天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