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9月19日电 (刘海燕 杜辉 李祥飞)在皖北大地,一家煤电能源企业正悄然进行一场“跨界”转型——在旁人眼中看似普通的石头,到了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皖北煤电”)这,却摇身一变,成为农业、环保、航天、医药、高端材料等领域的“香饽饽”。这背后,是一场从“挖煤”到“研石”的产业转型攻坚仗,更是一次用“新质生产力”破解发展难题的生动实践。

故事要从三块不起眼的石头说起。
第一块是“白黏土”,学名叫凹凸棒。它看起来像普通泥巴,却是全球非金属行业中稀有的黏土矿物。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小到宠物垫层吸湿,大到航天领域的抗温耐热,都离不开它。
2024年10月,皖北煤电成立了“新材料开发办公室”。这支“先遣队”致力于寻找能让企业“领跑未来”的新赛道。仅五个月后,他们就与明光市达成合作,签下凹凸棒新材料大项目;2025年4月完成并购,一举掌握明光市80%以上的凹凸棒资源,同时还获得了3亿吨玄武岩和优质膨润土。
拿到资源只是第一步,怎么把“石头”变成“金疙瘩”?皖北煤电画了一张“矿、园、廊、港”的大蓝图。首先是矿山“智能绿色”建设:引入先进开采技术,目标是年采30万立方米凹凸棒、800万吨玄武岩。其次是搭起深加工“骨架”:建起两条玄武岩加工“巨无霸”生产线,年产出400万吨高料和普料;凹凸棒加工厂也已具备两条初加工生产线,可随时投入生产。物流布局同样具有前瞻性——规划建设一条3公里长的“绿色运输廊道”,将玄武岩矿与码头无缝衔接,年运输能力达1000万吨,兼顾高效与环保;同时通过参股建设七里湖码头,待一期620万吨散货码头建成后,产品便可借淮河水道“通江达海”,销往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场。更令人期待的是深加工园区的未来发展,这里计划布局胶体级通用粉体、高端分子筛、钻井抗盐粘土等精深加工项目,推动凹凸棒由“初级原料”转型升级为“高端材料”。

第二块石头是“方解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石灰石”。而皖北煤电的目标,是把它转化为建筑和玻璃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高端钙基材料”。去年5月,皖北煤电并购了安徽国风矿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安徽国风非金属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从而掌握了1.4亿吨优质方解石资源,约占安徽省已探明储量的40%。
该项目落户于池州青阳,规划明确:建设一座年产200万吨的方解石矿山,采用地下廊道运输(预计今年11月贯通),并分三期建成一座钙基新材料深加工厂,最终实现年产能200万吨。目前,地下廊道已开挖1200多米,矿山及深加工厂所需的16项和13项开工许可证均已办齐。预计两年后,这里将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绿色钙基材料生产基地——那些曾经静卧山中的方解石,也将“变身”为高楼玻璃、高端陶瓷等领域的关键材料。
第三块石头是“天然硬石膏”,虽然听起来普通,却是建筑材料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皖北煤电旗下的恒泰新材料公司拥有18亿吨硬石膏资源。过去,公司主要生产石膏粉这一单一的建材基础产品,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持续向高端应用领域探索。
如何实现突破?恒泰选择以“产学研用”找答案。他们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合作,一起探寻硬石膏的“深加工密码”。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三大核心研发项目,致力于将硬石膏通过超细加工,转化为可用于塑料和橡胶领域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甚至是能用于新能源、超绝缘高端化工领域的“特种填料”。
为提高生产效率,公司还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针对“磨机效率低、产品单一化”的老问题,成立专项推进小组,通过调整石膏粉体研磨体配比、优化工艺参数,力争在年底实现磨机产量的提升;智能化改造同步推进——在井下建设无线通信系统,实现人员定位、安全监控全覆盖;为磨机主电机加装“在线监测”系统,可实时预警机械异常,变被动维修为主动防护。
如今,恒泰公司的硬石膏超细粉项目已经完成设计审查,即将招标建设;那些从实验室里出来的新技术,正一点点变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曾经的“普通石膏”,如今正成为建筑防火领域的“安全卫士”。
这场转型攻坚战,就像该集团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要把矿山当基础,把产业链做长,把深加工做精,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挖煤到“点石成金”,皖北煤电用三块石头,走出了一条属于传统企业的“新赛道”。(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