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9月17日电 (朱林燕)山区农业如何突破“靠天吃饭”的传统困境,走出一条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二郎镇界岭村以“生态优先、科技兴农”为方向,高标准建设数字农业智慧产业园,引入先进技术,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使零散农田蜕变为“智慧粮仓”,为山区农业注入新发展动能。

“以前种地全看天气、凭经验,如今在产业园里跟着技术员学科学种植,一天能赚一百多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比外出打工稳定多了!”一位村民说。像他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全村已有百余人。他们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彻底告别了以往“守着土地却没收入”的困境。
走进界岭村数字农业智慧产业园,智能温室大棚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大棚内蔬菜沿支架垂直生长,极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物联网监测屏幕实时反馈温湿度、光照等数据,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自动精准灌溉。传统“看天种植”的生产方式,已被科技全程“指挥”。
园区运营负责人洪菊仲介绍,产业园总占地面积100余亩,核心区包括智能温室、连栋拱棚、农产品分拣中心,并配套冷链仓储和线上销售平台,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园区不仅吸纳就业,还定期组织种植技术培训,帮助村民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真正实现“掌握技术、带动产业”。
界岭村位于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0%,空气水质优良,但过去受限于耕地分散、技术落后,生态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今,产业园紧扣“生态+科技”主题,依托山区特殊气候,重点发展羊肚菌、圣女果、草莓等高端农产品,并通过绿色种植技术确保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除了传统销售方式,园区还创新推出“线上认养”和“直播培育”业务。“城市客户可以在线认养专属苔藓培育区,通过实时监控观察生长全过程,节假日还可前来体验培育乐趣。”苔藓培植基地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既拓展了销售渠道,也构建了“农业+文旅”融合新场景。
“以前总觉得在山区搞现代农业不现实,如今亲眼看到智能设备和高产作物,才明白‘科技真的能让土地生金’。”界岭村党总支书记汤焰南表示,下一步村里计划再流转100亩土地,引导农户发展配套种植基地,由产业园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并回购产品,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二郎镇党委书记蔡君威强调,界岭村数字农业智慧产业园是全镇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试点。今后将继续发挥生态优势,以科技为笔、产业为媒,完善园区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山区民众通过“智慧农业”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完)
责任编辑:武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