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9月8日电 (李兰凯 董晴)近年来,萧县以省级创新型县建设为牵引,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优化服务、汇聚资源、赋能发展,着力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该县成功创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新秀化学牵头组建的安徽功能性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研究院为安徽省首批获批的8家研究院之一;功能性新材料、精密化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集群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6%;该县还连续7年入选全国县域投资潜力百强,创新型县建设成效显著。
创新政策驱动发展。以创建省级创新县为旗帜性抓手,制定《萧县省级创新型县建设方案(2023年-2025年)》,实施“六大工程”,统领全县创新工作的开展,推动全县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制定落实《萧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意见》,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设立15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夯实各级部门职责任务,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和制度支撑;配套实施《萧县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萧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行动方案》等政策,不断提升自主创新政策环境。
金融“活水”润企纾困。以“财政引导+金融创新+社会参与”模式,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瓶颈。建立财政科技支出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支出逐年增加;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惠及企业超百家,年均税收减免额1400余万元;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联合银行推出“科创贷”“研发贷”等专属产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部纳入银行“白名单”,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5%;积极筹建县级创投基金,重点支持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林平股份、新秀化学等企业上市融资,林平股份获上交所主板IPO受理;推动国有资本入股民营科创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人才蓄势赋能发展。实施“萧纳百川·聚英才”行动,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围绕主导产业需求,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引进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市级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院士团队2家,组建博士后工作站2个,聘请“招才大使”10名,柔性引进“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等高端人才60余名;在上海布局“科创飞地”,提供办公科研、阅读休闲等一体化服务,实现人才“在沪安心研发,来萧舒心工作”;升级“人才新政23条”,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健全完善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优秀人才机制,县党政领导联系科研专家、高校学者等各类人才32名;成立3支人才工作服务队,为企业、人才提供专家咨询、项目对接等信息服务50余场次,全力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