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9月1日电 (陆琦 廖晓炜)暑假期间,淮南联合大学共青团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精心统筹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共组建18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300余名师生深入乡村、社区、革命旧址、企业园区等一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乡村助振兴 文化记忆绘新篇
该校经济管理学院“楚水财播”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寿县古城,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起步,结合寿县中共小甸集特支革命历史挖掘文物中“抗争精神”,化身红色宣讲员与秩序引导员。
此外,其他学院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乡村振兴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制药与材料学院“凝豆心 筑乡梦”实践团走进寿县豆腐村,走访传统作坊学习古法工艺,结合专业知识对豆制品生产提出优化建议,同步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讲。
同时,智能制造学院“探韵淮南兴旅传文”实践团前往王楼村,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清理河道垃圾、宣讲垃圾分类知识,还分组研讨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方案。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赋能与环境改善,文旅融合也是激活乡村活力的重要路径。信息工程学院“淮畔青耘 文旅融合”实践团穿行寿县古城街巷,赴红旗广场记录红色地标坐标等,整合数据绘制古城旅游电子地图,让历史化成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绘就乡容新靓色 凝结乡心聚共识
在为乡村注入产业与文旅活力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凝聚共识同样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建筑与艺术学院“彩韵创行”文旅服务实践团前往九龙岗镇王楼村,围绕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整治主题,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墙绘及鹅卵石绘画创作,队员以墙为布,将艺术融入乡村生活。
不仅如此,在沿淮村、廖湾村及钟郢社区周边,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语”通乡村路,“普”写振兴篇推普团队针对不同年龄段村民了解普通话运用需求,将“推普”融入艺术课堂,带领儿童开展“普通话诵读”活动并讲述红色故事。
医心践履护安康 青春笃行暖民心
除了助力乡村风貌提升与文化建设,守护群众身体健康、筑牢安全防线,也是“三下乡”活动中温暖人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青春筑梦,医路前行”实践团在园南社区化身“安全卫士”,配合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并入户普及防火及应急知识,还开展“防溺宣讲进校园”活动,增强儿童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健康服务并未局限于此,不同服务队还分别深入乡村与商业区,将专业医疗关怀延伸至更多群体。医学院“医心护健康,青春筑乡梦”服务队与“康护暖社区,青春践初心”服务队,分别走进三和镇徐洼村与谢家集商业区,开展健康讲座、急救技能培训、义诊推拿及用药安全宣传,针对老年群体还提供心理慰藉与互动陪伴,以行动践行医者初心。
非遗薪传润童心 文脉赓续舞花灯
智能制造学院“寻味非遗,香聚淮南”实践团探访寿县春申府食品有限公司,聚焦国家级非遗茶点“大救驾”聆听传承故事,还在八公山豆制品厂系统学习豆腐文化与传统、现代制作流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企业用工需求。
除聚焦非遗美食文化之外,团队也将目光投向传统艺术领域。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舞动花鼓灯,传承淮河韵”实践团走进凤台县花鼓灯艺校开展非遗研学,与校领导、教师深入交流并录制口述史挖掘花鼓灯历史脉络,师生亲身学习舞蹈动作感受艺术魅力。
特殊群体的温暖与关怀同样慰藉人心。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非遗漆扇传薪火,健康童梦暖楚淮”志愿服务队走进淮南向日葵启智康复中心,从心灵陪伴、非遗体验、健康助力、技能培育四个维度服务心智障碍儿童,用画笔与漆扇为“星星的孩子”带去温暖。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紧扣红色宣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教育帮扶、科技科普、生态保护等核心主题,是淮南联合大学落实“行走的思政课”的深刻实践。据介绍,下一步,该校将持续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在广阔天地中受锻炼、长才干。(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