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8月29日电 (黄赞轶、付康)在安徽省六安市,即将通车的G4222安徽和县至湖北襄阳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和襄高速)延伸铺展。作为六安史上投资额最大、里程最长的单体项目,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和襄高速打通了大别山区东西向交通瓶颈,将成为六安联系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合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中原腹地的战略骨干通道,极大改善沿线四个县区230万市民的交通出行条件,为当地人民带来高质量交通发展便利。
开工建设两年多来,建设团队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主线贯通突破百公里,首段具备通车条件,大别山“绿色动脉”正加速成型。
啃下土源供给“硬骨头”
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全线里程170.6公里,其中,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峡建设公司承担的舒城(千人桥)至金寨(皖豫界)段以平原微丘地形为主,多处跨越水田、鱼塘等软基地貌。项目施工用土量极大,土方缺口达1200万方,如何高效解决土源供给难题,是摆在项目部面前最大的一块“硬骨头”。
面对严峻挑战,项目部通过优化施工设计、全线挖填调配、五新技术固化剂技术运用等方式,减少整体缺方数量。结合临时用地政策,项目部确定周边的山岗地作为临时取土场,填补土方缺口,并采取政府指定取土场加引进周边社会土源相结合等方式解决缺方问题。
在运输过程中,项目部对渣土运输车辆及环保洒水车辆安装GPS组建车辆动态管理平台,对运输车速、运输路线、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邀请当地交管部门进行现场安全教育,实现了科学取土,安全取土,受到了各级环保督导组的好评。
今年1月,和襄高速(六安段)舒城至霍山段1200万方土方缺口全面清零,主线路基施工圆满结束。
挥好技术质量“双股剑”
和襄高速(六安段)舒城至霍山段全线共设置桥梁72座,互通式立交4处,涵洞(通道)280处,服务区两处,建设工期仅3年。
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峡建设公司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项目经理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甘仁强介绍,项目部10座大型场站全面接入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建设项目智慧工地,助力进度管理、安全监管、安全教育、质量管控等,实现了信息化全项目周期运行和工地智慧化管理。
和襄高速六安段的建设中,桥梁工程和枢纽互通是最大亮点。丰乐河大桥跨航道合龙面临诸多难点。现场采用挂篮悬浇连续梁技术,并配备智能监测系统,选择在夜间恒温时段进行浇筑,以保障桥梁线形精度。张母桥河大桥横跨丰乐河和国道G237,整座桥综合运用了预制架设法、挂篮悬臂浇筑法以及支架现浇法等多种施工方法,跑出了施工“加速度”。
柏林枢纽互通是连接和襄高速与德上高速的“咽喉”工程,承担着两条交通大动脉车流转换的重要功能。自首片箱梁架设以来,项目团队面对交叉作业密集、运输通道受限以及雨季周期长等多重不利因素,科学谋划、精心组织,通过统筹规划制梁、运梁、架梁等关键工序,确保了各环节紧密衔接,施工流程高效顺畅。
为老区建设插上“腾飞翼”
秋日的舒城县棠树乡三拐村,G237国道车辆川流不息,沿线农产品不断被运往全国各地。
“目前我们的农产品外运主要走国道到合肥,再上高速外运,和襄高速通车后,这些农产品可以迅速抵达高速公路入口,直达合肥及江浙沪市场。”舒城县棠树乡三拐村党支部书记曹先锋表示,和襄高速通车后,当地的粮食、水果、蔬菜等鲜货直达合肥仅需1小时,运输成本将显著降低。当地目前正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借助和襄高速的通车,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棠树乡三拐村退休教师李绍民介绍,棠树乡是舒城县首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全乡还有三拐井等历史遗迹及诸多自然资源,高速通车后,乡村旅游大有可为。
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峡建设公司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项目经理部执行总经理、党支部书记王国良表示,高速公路不仅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襄高速建成通车后,将对沿线的资源互补和合作发展起到的推进作用,让当地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蓬勃发展。目前项目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建设者锚定年底通车目标,加速铺筑这条大别山绿色振兴新坦途。(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