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8月10日电 (周晨 夏淑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这是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徽红调研团”的使命。顶着七月的骄阳,“徽红调研团”两个团队分别奔赴潜山和霍山,在山路蜿蜒中上好一堂“赓续红色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必修课”。

思政课从来不只是课堂上的理论探讨,更是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社会实践。
在野寨中学开展一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座谈,在“三线”工业遗址来一场“新青年”与“老三线”的精神对话,在抗战纪念馆和“三线”军工博物馆里拍摄生动的思政微课,在地方红色文化的浸润中感受祖国变迁……从校园到乡村,从课堂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脉络中,“徽红调研团”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年担当这一主题,走入基层、走进乡村,赓续地方红色文化、服务美好乡村振兴。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应该怎么做,调研团决定去听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声音。在承载厚重历史的野寨中学,“徽红调研团”与野寨中学和牌楼中心小学聚焦“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展开深度探讨。野寨中学副校长王宝堂说:“中学阶段是品格塑造和志向确立的关键期,但若缺乏与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育人链条就会出现断层。”“小学是习惯养成的基础期,我们在课堂中融入红色小故事、国防小知识,正是为了与后续学段的系统国防教育形成衔接。”牌楼中心小学储娟娟认为大中小学在责任教育、家国情怀培养上需形成“接力棒”,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思政课教师们对今后在推进课程、教研、竞赛、资源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充满信心。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调研团走进野寨中学也是为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野寨中学内的“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是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把忠诚报国、担当奉献作为毕生追求”的嘱托,已成为学子精神坐标。从“以身许国”到“以身报国”,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在这里延续。
同时,“徽红调研团”另一支队伍走进大别山层峦叠嶂间,揭开一段红色基因与工业记忆交织的共和国往事。安徽省霍山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响应国防需要,曾先后建立10余家“三线”企事业单位,无数“三线”建设者们放弃了城市优越的条件,怀着建设祖国的赤子之心在深山密林中铸就工业脊梁。这一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而应该得到传播与传承,让“三线精神”浸润更多年轻人的心田,调研团出发之前便做了详细的拍摄与宣推方案。

改革开放后,军工企业陆续转型搬迁,留下的工业遗产经过改造利用变成文艺气息满满的乡村度假基地,曾经的“工业锈带”变身“作家村”“画家村”,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文旅产业如何能够做大做强,调研团展开调研给出青春的答案。在月亮湾作家村,调研团参观旧厂房改造的会议中心,办公室改造的民宿,在村史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晨向同学们介绍“三线”建设的背景,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感人故事。在“三线”军工博物馆,师生和画家村负责人刘大勇主任热情交流,了解画家村及博物馆的发展和运营情况。
调研团成员胡靖在心得里写道,“这次调研,我们一直坚持用镜头记录看到的一切,绿漆剥落的旧机器、墙上斑驳的标语……那些‘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建设者们把‘小我’融进‘大我’的坚守,依旧流淌在旧物的余温里。”
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在新时代肩负政治使命、文化使命、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徽红调研团”紧紧围绕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把“行走的思政课”打造为“走心的思政课”。
在抗战纪念馆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夏淑娟、张云分别给同学们讲授思政微课——淞沪会战、团长的故事(谢鼎新),并录制微视频,将调研素材带到思政课堂上,让课堂“活”起来。在“三线”军工博物馆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徐平、张亮紧锣密鼓地指导学生修改讲稿,拍摄场馆里的思政课,用青年的视角传播红色文化。
调研团成员、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王敏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青年学子在祖国大地的火热实践中,用眼睛观察时代的跨度,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宽度,用心灵感受理论的深度。”
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五育并举”的思政育人模式已日趋成熟。“一课一品”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双核驱动,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立足地方特色,开展徽文化、安徽红色文化研究,智慧服务革命老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展现安建大马院人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2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