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31日电 (葛传吉)渔亭镇以文明村镇创建为笔,勾勒出一幅“景美、人美、业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从全国敬老爱老模范到“信用积分”治理模式,从“五微”改造的乡村蝶变到“渔小鱼”品牌的文旅融合,这座千年古镇正以创新实践诠释着文明村镇的深刻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德治为基:以榜样力量浇灌文明之花
渔亭镇将家风建设作为文明创建的“基因工程”,通过“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构建起“评选—宣传—实践”的闭环机制。截至2025年,全镇已涌现出各级道德模范60余人,十星级文明户占比达40%,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促全镇”的文明辐射效应。
在移风易俗领域,渔亭镇创新推出“积分制+村规民约”模式。考川村作为积分制试点村,将红白事简办、参与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体系,村民可通过文明实践获得积分奖励,用积分兑换的礼品,积分高者获得“荣誉勋章”。全镇6个村均建立“积分制”制度,通过“最美庭院”“平安家庭”等评选,将抽象道德标准转化为可量化、可兑换的生活场景,实现“德者有得”的良性循环。

生态为笔:以“五微”改造绘就和美乡村
面对乡村建设同质化难题,渔亭镇创新“五微”改造模式——微景观、微庭院、微菜园、微广场、微节点。在桃源村,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被改造成“积分小菜园”,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获得菜园种植权,既美化了环境又解决了蔬菜自给问题;渔亭工业园区旁的口袋公园,利用黟县方言为主题绘制墙绘,成为网红打卡点。渔亭镇建立“日报告、周排名、月考核”机制,2024年以来,动员1500余人次参与环境整治,清理垃圾495吨,拆除破旧建筑21处。更令人瞩目的是“金边银角”工程:团结村利用老砖瓦改造的微景观墙,汪村村用废弃农具搭建的艺术装置,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记忆”。
在打造最干净旅游风景道行动中,渔亭镇在全市综合排名中获得第一名。这条风景道以“黟见倾心自在桃源”为主题,串联起“十里桃花源长廊”等核心景观,沿途分布着骆驼峰、桃源洞、浔阳台等自然与人文胜迹。道路两侧以徽派建筑元素为点缀,通过黑瓦白墙、马头墙、花格窗等造型营造出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结合“五微”做节点打造,深挖村庄特色,把山水文化、田野村落等要素结合,诗意栈岭、多彩石门应运而生。我镇始终坚定黟县南大门站位,在公路沿线实施一系列节点建设,用“黟见倾心自在桃源”“黟县欢迎您”“你好黟县”等元素贡献最美风景道的渔亭创意,温暖路过或停留的行人。利用时尚标语与黟县方言,打造网红打卡墙,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文化氛围。
产业为魂:以品牌赋能激活振兴动能
渔亭镇深谙“文明创建需产业支撑”的道理,打造“渔小鱼”区域公用品牌,构建“一村一LOGO、一主题、一故事、一产业”体系。汪村村的香米、菜籽油,团结村的渔亭糕、竹编工艺品,通过“渔亭有礼”抖音小店走向全国。在花山谜窟景区,镇干部直播带货“渔小鱼”文创产品的场景,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写照。
2024年以来,成功引进未晞园康养酒店,通过和美乡村建设,打造下坦最美公厕、广场、墙绘、稻田里的书店等,打造渔亭1981主题街区外立面改造等业态的兴起,让渔亭从“过路驿站”蜕变为“旅游目的地”。
渔亭1981主题街区以皖赣铁路渔亭火车站历史为原型,通过多彩配色立面和80年代墙绘打造复古场景。街区建设带动农商行至渔亭镇区段立面改造,成为文旅融合新地标,吸引游客打卡,促进周边消费,助力渔亭镇文旅产业升级。
汪村稻子熟了餐厅凭借当地特色美食与田园特色,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当地乡村旅游新亮点。其不仅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促进村民增收,还盘活了闲置资源,为汪村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实现美食与发展的双赢。
治理为要:以信用体系构建共治格局
渔亭镇将信用村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牛鼻子”,创新“信用+N”模式:各村将信用好与生态美超市相结合,建立好信用·生态美超市,村民通过垃圾回收,获得积分,兑换相应物品。
数字化治理同样亮点纷呈。“渔亭星网”工程通过积分制将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纳入网格化管理,2024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35起,民众满意度达100%。在桃源村,村民通过“亭好信用”小程序实时上报环境问题,系统自动派单、限时整改,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评价”的闭环。

文化为脉:以传统底蕴滋养现代文明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非遗传承人教授渔亭糕制作技艺的场景,与志愿者开展科普讲座的画面交相辉映。2024年以来,全镇举办“我们的节日”活动10余场,参与民众超2000人次,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渔亭镇以“亭满意”为品牌载体,形成8+N志愿队伍建设,将志愿服务深度嵌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深化积分激励,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精准服务”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党员、干部、青少年、巾帼、五老等多元力量,形成覆盖全镇的志愿服务网络,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向“民众共治”转型,实现服务效能与民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结合“亭满意”志愿服务品牌,渔亭镇非遗研学成效显著。通过“民宿+研学”模式,将渔亭糕制作、三雕技艺、余香石笛等非遗项目融入乡村旅游,游客在长亭渔歌民宿等场所亲手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徽州文化魅力。非遗进校园活动也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渔亭学校开展渔亭糕制作实践活动,培养文化传承意识。此外,非遗研学带动了民宿、餐饮等行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渔亭镇还打造非遗传承基地,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非遗“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从“文明村镇”到“和美乡村”,渔亭镇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文明创建不是“涂脂抹粉”的表面工程,而是需要德治、生态、产业、治理、文化“五指成拳”的系统工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明之花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完)
责任编辑:傅天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