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27日电 (翁成涛)近年来,作为中国首个乡村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西递村正在保护与传承中书写着乡风文明的崭新篇章。

楹联家训:镌刻在门楣上的道德密码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漫步西递村巷,254副古楹联如星辰散落,其中75副家训楹联更成为村民的“精神门楣”。村“两委”创新推行“一户一楹联”制度,将“忠孝勤俭”的古训化作日常行为准则:每户认领一副楹联张贴于家门,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与积分考核。其中,年度积分达90分可获评“最美家庭”,低于90分则扣发“门前三包费”。
民俗新生:节庆民俗演化文明新风
在黟县,春节期间,打食桃、写春联、剪窗花等非遗元素融入“乡村春晚”,游客与村民共舞鱼灯、同唱村歌,传统年俗在文明中焕发新生机。如今,一条由100节板凳串联而成的长龙正在西递的青山黛瓦间蜿蜒游走。当百米长的龙身在夜幕中点亮200余盏红灯笼,当年轻志愿者的红马甲与古村马头墙交相辉映,这场持续六百年的非遗盛宴,正以青春之名书写着新时代的精神传奇。
制度创新:古训里长出的现代治理
近年来,西递推行积分制管理将文明行为量化,只要参与非遗传承、志愿服务的村民可获额外加分,年度“红榜”家庭获评“最美村民”“孝星”,“黄榜”家庭则扣发资源保护费。此外,“西递大妈”志愿服务队与义务打更队也日益成为流动的文明风景线。
如今,西递婚丧简办率达100%,封建迷信绝迹,村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全国首个古村落保洁标准“七无四显一不超”获评“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古村环境与乡风文明相得益彰。这里的实践证明:当非遗遇见现代治理,传统村落不仅能留住乡愁,更能焕发出时代新颜。(完)
责任编辑:朱孔阳